11月7日6时20分迎来立冬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与“两至(夏至和冬至)”“两分(春分和秋分)”合称“八节”,它们都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看天气:北方寒意渐重 南方秋意正浓
“寒风入城悄无声,未品秋浓已立冬。”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冬季正式拉开帷幕,气温骤降,万物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寒风也开始凛冽,这突如其来的寒冷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立冬时节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我国南北温差拉大,夏、秋、冬三季并存。除了已经入冬的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等地,黄淮至江淮一带也会先后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江南等地秋意正浓,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时段凉意明显;华南南部则是夏日未尽,暑气犹存。
立冬是全年降温最猛的节气,全国型寒潮也会频繁出现,此时霜冻线将向南推进至江苏南部、安徽南部至湖北中部一线。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常年立冬节气全国天气地图来看,北方大部频繁受冷空气影响,寒意愈发明显,入冬进程也明显加速,陕西南部、山东南部、河南大部、苏皖中北部都会陆续迈进冬天的门槛,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帽子、围巾、羽绒服等御寒衣物,及时添衣保暖,以免感冒。
除了降温,冷空气还会带来更加多样的降水,如雨、雪、雨夹雪、冰粒等。华北地区可能会在立冬时节出现初雪,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青海、甘肃等地需警惕强风雪影响。建议当地农牧民关注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做好设施农业、牲畜圈舍等的防风加固和防寒保暖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冷空气影响间歇期间,华北、黄淮等地昼夜温差大,湿度增加,易出现雾和霾天气。雾和霾会导致能见度下降、空气质量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公众此时应减少户外活动,驾驶车辆需减速慢行、保持安全距离。
“倏忽秋色尽,寒意渐入冬。”立冬是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既传递着天寒地冻、万物收藏的物候变化,也传递着蓄能积势、孕育未来的美好希冀。冬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立冬吃什么?又该饺子出场了!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立冬在北方则有吃水饺的风俗。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此外,还可多吃白萝卜、雪梨、银耳、柿子等润燥之品,多食新鲜蔬菜以避免缺乏维生素,少食海鲜、辣椒、葱等寒性、燥热之品。
立冬怎样养生?剧烈运动要不得!
立冬后,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气温逐步下降,在这个时候适当进补,能让我们更好地抵御严寒,增强免疫力。立冬后,人体免疫力下降,过量运动容易患上感冒,因此最好选择上午或下午阳光充足时运动,晚饭后不宜外出进行激烈运动。锻炼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度。年老体弱者,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禁止剧烈运动。户外活动时不能衣着过于单薄,要注意保暖。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适当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睡眠。穿衣方面要做到厚薄适度,以舒适、不出汗为宜。
从入冬开始,不少人容易出现情绪悲伤和精神抑郁。改变这种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陶冶情操,如健身跳舞、绘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还可适当晒太阳,光照可调节褪黑素的分泌,从而改善体内的内分泌环境,缓解低落情绪。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世间万物都一点点安静了下来,在潜藏蛰伏中体味冬日悠长。时节不居,万物有序;时光不疾不徐,脚步不慌不忙。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冬日暖阳,积攒力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