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黄石气象局实习报告

zydadmin  35

黄石气象局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5 年 6 月 21 日

二、实习地点:黄石气象局

三、实习目的

了解气象局的布局原理,熟悉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和气象业务的整个流程,获得气象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了解基本气象仪器的工作特点和维护,理解、消化并巩固在气象与气候学课上所学的气象、气候知识。

四、黄石气象局简介

黄石市气象局的前身是黄石市气象台,于1953年5月23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批准正式成立,成为湖北省成立最早的气象台,也是鄂东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其海拔32.2米是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组成部分。该站涵盖了所有的气象要素的观测项目,主要负责黄石市内气象监测、预报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市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布。负责向市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象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组织对气象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五、实习过程

2015年6月21日6点30从湖师东二门出发按老师指定的路线乘坐23路车在刘家塘下,原地里等同学都德讲堂的报概况和一些理。讲解完气象局的站象生动。

最后我们被带到了气象观测场,在这了,我们不仅见到了许多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气象的气象观测仪器,而且还见到了在书本上没有见过的测量仪器。风向风速仪、百叶箱,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仪器(测蒸发量的,测降水量的,测深层、浅层地温的、测日照时数的)等等,真是让人转乘17路车到达黄石气象局。在气象局来齐后,气象局工作人员把我们安排到道告厅了,随后就跟我们介绍黄石气象站的气象要素、气象灾害及气象站的工作原后,我们被带到楼上的气象监控室,黄石长用大屏幕投影仪给我们讲述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和气象业务的整个流程,图文并茂,形大开眼界。气象局工作人员热情地带着我们边参观边讲解,有疑问及时的提出及时地解答,周围还有老师可以解疑,感觉参观时间虽不长,但收获多多。当问及其后几天黄石的天气状况时,站长说23号会有冷空气南下降雨,其后气温会降低,我们都心中暗喜,“终于没这么热了”。

六、实习内容

一)听气象知识讲座

在我们到达黄石市气象局后,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首先安排我们进入气象局进行参观,并听了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的气象知识讲座,在讲座中,老师首先讲了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今后的发展前景。以及气象学在当今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老师详细介绍了黄石市气候基本概况。对黄石市气候基本概况的介绍,主要从降水、气温、灾害性天气及其危害等方面讲述的。

黄石年平均降水量1467.5mm,降水年变率大,年最大降雨量与年最小降雨量之差高达1292.6mm,相当于正常年降雨量的一倍。全年雨量集中于夏季,平均降水量为605.1mm,占年降水量的41.2%,尤以梅雨期最为集中,有些年份6—7月雨量占全年一半还多。由于雨量集中,暴雨频繁,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天气变化剧烈,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溃堤、垮库、倒坝等严重灾害。

黄石年平均气温17.1℃。冬季(12—2月)受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控制,盛行西北气流,天气寒冷干燥。1月是全年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差异较大。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冷暖变化大,天气变化快,秋季多为秋高气爽。

黄石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南北天气系统相互影响频繁,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危害大。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突发性的飑线、冰雹、龙卷风、大风、强雷暴等。其中,对旱涝影响较大的,就是6月份和7月份出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和伏旱天气。黄石历年平均在6月16日前后入梅,7月15日前后出梅,历时一个月。但各年入梅时间、梅雨持续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年份早在5月下旬入梅;有的年份推迟到6月下旬入梅。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二度黄梅”。然而,在刚刚经历了一个潮湿的时节过后,7月中下旬又将迎来一个闷热少雨的“伏旱”。因此,黄石的旱涝灾害相当频繁。

然后老师介绍了大气探测的一些知识。大气探测主要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应用的探测工具主要有大气遥感、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

在讲座的最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天气预报的一般过程是:气象资料的收集,对气象资料分析、计算,得到预报结论并对外发布。气象资料从何而来。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台站的计算机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气象预报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天气图、传真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在讲座中,老师告诉我们了一些天气预报中有关降水的用语。为了提高同学们防灾减灾的意识,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专门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包括台风预警信号、寒潮预警信号、雷雨预警信号等。

二)气象场实习

听完了黄石气象局站长在计算机气象监测室内的讲解后,我们被带到了气象观测场,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气象观测仪器。

(1)降雨量的测量我们进入气象观测我们介绍了自动雨量计包有虹吸式自动雨量计、翻计等。虹吸式自动雨量计把降雨过程记录下来。内其工作原理:与水从器内,期内的浮子随着水带动自记笔在附于时钟的场,工作人员给括多种,常见的斗式自动雨量能自动连续地部结构如图。 承水器流入容面上升,由连杆记录纸上画出曲线。当容器内的水面升到虹吸管的喉部时,容器内的水就通过虹吸引管排至储水瓶,与此同时,自记笔亦下落回原点,以后再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上升。从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可以确定出降雨的起讫时间、雨量大小、降雨强度等的变化过程,是推求降雨强度和确定暴雨公式的重要资料。

(2)百叶箱测量空气温度与湿度

对于百叶箱,其打开百叶箱箱门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其里面的四个测量温度计(干球温度计、湿球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先读干球再读湿球,然后读最高、最低温度表。在读数时先读干球的小数部分,再读整数部分,其他温度表也一样,动作要迅速。观测记录好后要百叶箱的箱门关上,以避免往后时间的数据的错误。观测完这些就去观测自记温度计和自记湿度计。自记计可以记录下每个时间的温度和湿度,看自记纸上的曲线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一天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还可以和人工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检测出人为记录的错误。

(3)地温场对浅层地温进行测量

地温场得面积为4m*4m。地面和浅层地温场四周应保持自然状态。

a表层地温表的放置:地面三支温度表水平地平行安放在地面上,从北向南依次为地面普通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高温度,相互间隔5cm,温度表感应球部朝东。

b曲管浅层地温表的安置:在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西边约20cm处,按5、10、15、20cm深顺序由东向西排列,感应部分朝北,表间相隔10cm,表身与地面成45度的夹角。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自动测温每十秒温度记录一次,每天还需人工记录,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

(4)深层地温和冻土的测量

深层地温和冻土的测量分为人工观测直管地温表和自动观测的深层观测地温传感器,自动观测的深层观测地温传感器安置在人工观测直管地温表的南边,相距约为50cm。冻土器安置在直管地温表的西侧,与直管地温表相距50 cm。分别测量地下40cm、80cm、160cm、320cm的温度。工作人员指出读数要快,温度表下边的铜鞘是为了缓解温度骤变而设。

(5)风向、风速仪

风向、风速仪,它包括感应器、指示器和记录器三部分组成的有线遥测仪器。感应器安装在气象观测场的杆子上,指示器和记录器安装室内,所以我们就在室内观测。通过指示器观测瞬时风速瞬时风向。记录器的自记纸整理后可以得出任意10分的平均风速和风向。

(6)日照计 每个地区的日照为30度14分18秒、根据这一点,日照计设用阳光透过仪器上的记录日照时数。日照计20点人工读取数据。 计放置是不一样的,黄石气象观测站的纬度经度为115度01分39秒,海拔为32.2米。置在正南--北的方向上。它的工作原理是利小孔射入暗筒内感光纸上留下痕迹长短,以中间是隔光板,上下午的进光点不同。每天

(7)蒸发器

每日八时观测一次蒸发器(当日八时至次日八时)的蒸发水深。如当天有降水其蒸发量计算方法为:蒸发量=蒸发器水深-前一日蒸发器水深-降水量。

(8)雨量器

雨量器外部是一铁筒,内有承水器、漏斗、储水瓶及口径相同的量杯。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取出储水瓶,把水倒入量杯内读数(毫米)就是降水量。降雪时,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把筒内雪融化后倒入量杯读数。

七、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见识了很多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各类气象气候监测仪器,开阔了我的眼界。很感谢老师和气象局给我们这次实习机会,感谢气象局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和对全黄石市气象工作的默默付出。这次实习机会让我们巩固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气象气候工作的实际操作,更让我了解到气象学是气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的统一,想学好一门科学就要博览很多知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19514.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