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乡愁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 教案

zydadmin  40

【想家的余光中】想家的余光中教案

《乡愁》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恰当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和朗读,培养学生读诗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欣赏诗歌中的文字来体会诗歌的意义。

3.能够拓展联想的想象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阅读为基础,注重学生自身的感知和理解。

2.能够理解诗中的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细腻的思想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乡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新主题。很多诗人都表达过最令人担忧、最令人深思的乡愁。不必拍遍栏杆,只需在唐诗群峰中寻找。不必详细从头说起,却可以在宋词的柔波中轻轻扬帆。光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乡愁的魅力。

(看着屏幕)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用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是诗中的两行“举头望去,发现是月色,再沉回去,我忽然想到了家。”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乡愁。乡愁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寄托乡愁的。

第二,大声朗读和背诵& mdash& mdash感受诗歌和音乐的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欣赏诗歌就是把这些音符串成一首优美多彩的乐章。好,我们一起来演奏第一乐章:朗读和背诵& mdash& mdash感受诗歌和音乐的美。请欣赏配乐朗诵。当你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你注意节奏,重音发音,用心感受诗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在童年时代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里。

母亲在另一端。

当我长大时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里。

新娘在那边。

啊,过会儿

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

我在外面

妈妈在里面。

但是现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

在大陆的另一边。

1.作者简介

(看着屏幕)余光中是当代台湾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与台湾省长期分离,诗人经常漂泊海外。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余光中在写《乡愁》时,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仰望。他说:“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乡愁越来越浓。离开大陆20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写乡愁,只用了20分钟。”

2.学生先自己读诗,熟悉诗的内容。

3.点名朗读,师生点评。(在本节中,指出处理节奏和压力的原因)

引出了这首诗朗诵的基本要求:这首诗的情感是忧郁而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一些,舒缓一些。重音和节奏处理如下:(看屏幕)

第四节,第一节略显平淡,带着回忆的语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反映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今天的忧郁。前三节和第四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尤其是2秒左右。读书的时候,要配合想象力。

乡愁

在童年时代

乡愁/是一张//小邮票。

我/在这一头

母亲/在那边

当我长大时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一头

新娘/在那边

后来(“啊”轻声)

乡愁/作为一方//一座低矮的坟墓

我/我在外面(稍微提高声调)

母亲/内心(语气要强烈,“内心”可以拖长)

和/现在(语气变得温柔)

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一头

在大陆的另一边/在//(“另一边”很长,流露出深深的惆怅和期待)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个别示范。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当这动人的旋律在我们耳边响起时,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这雄辩的朗诵时,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惆怅在我们心中升起。

请一起大声朗读。

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难过呢?我想同学们看完这个背景资料可能会有所了解。(余光中,台湾省诗人、散文家。出生于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少年留学,寄宿生。他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省。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省互访,他们才第一次回到大陆。由于台湾省与大陆的长期阻隔,诗人漂泊海外,游子归乡之感是其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

1972年,当时台湾省和大陆还不能公开交流。但很多台湾省人,包括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却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出了乡愁,温情而真挚。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所以难怪他有这样的忧郁。

那么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差异呢?(学生一起读)

大家在阅读方面都比以前有进步,但似乎还是有一些缺陷。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是否隐藏着什么没有被我们发现的真挚情感?让我们每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那就是:咬文嚼字& mdash& mdash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第三,咬文嚼字& mdash& mdash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23956.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