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的记忆-儿时的蝉声散文

zydadmin  67

童年回忆_童年蝉散文

我姐夫给我带了几瓶蝉罐头。在城市生活久了,不禁想起在农村老家听蝉鸣的日子。

蝉在我的家乡也叫蝉。记得小时候,每到炎炎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烤焦了大地,姥爷家后面的小树林里“蝉”的声音不知疲倦地响着:福良儿!付亮儿!声音清脆、火辣、欢快、整齐,节奏明快。就像有人指挥的合唱。爷爷说,这只叫“福良贰负良儿”的蝉是淡绿色的,是蝉中极品。爷爷还说:我老家有三种蝉。一种是一进入麦收就开始鸣叫的蝉。它很小,全身都是紫色的花纹,俗称“蝉”;还有一种就是这种蝉,就是“伏在夏天”。一般夏至后开始鸣唱,立秋后就听不到了。另一种是最常见的黑蝉,它的鸣叫声很大,但是很单调,会大声的叫。一两个节气过后,立秋到来,直到寒冷的嘶嘶声。古人说秋蝉的蝉大致就是这种蝉。

把蝉捧在手中玩耍观察,是我童年的乐趣之一。蝉的头上有一双灰褐色的眼睛。两只圆圆的大眼睛是它的复眼。两只复眼中央有三只沙砾大小的红色单眼,呈三角形排列。两眼之间,一对长长的触须,高高地立着,弯曲着,不停地摆动,多少有些黑张飞的威势。尖尖的嘴巴旁边,有上下两对锋利的“口器”,蜷曲着,有时会挠脚或刺穿树枝吮吸树液。灰色的肚皮和树枝的颜色差不多,是保护色。似乎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是这种保护色有时候打不过人眼。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蝉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

每天晚上,每个家庭都喜欢在河边的树林里乘凉。爷爷还带了一个芦席和一把蒲扇到河边。河里飘来阵阵荷花香,河里的荷花花瓣上都是蝉。它们栖息在树林和荷花的枝头,高声歌唱,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小时候最怕虫子,但只有蝉。我喜欢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抓蝉挖蝉。兄弟,先把面团准备好或者把泡好的小麦嚼碎,用水过滤,做成面筋,有粘性,用塑料薄膜包好。准备好竹竿,在竹竿头裹上面筋,我们就出发了。夏天,小树林郁郁葱葱,凉爽宜人。我们站在树下看着它。树枝是黑色的。这时,我轻轻把竹竿靠近蝉,然后用力把面筋往蝉身上一甩,蝉就牢牢地附在竹竿上,挣扎着发出绝望的鸣叫声。这时,我赶紧把竹竿搬了下来。我马上跑去抓蝉,把粘在蝉上的面筋撕下来,重新缠绕在竹竿上。兄弟,面筋一定要包好一定的方向才可以摸。包好了,我再贴一张。有时候蝉也很狡猾。竹竿还没到它们,就扑腾开了几下,不过我弟弟詹蝉很有经验,总是一击即中。我和姐姐在树下抓到了“蝉狗”。“蝉”是蝉在地下生活四年的若虫。肉在滚动,出洞时是蝉。刚从洞里出来的蝉狗,软软的,没有硬壳。我们可以每次粘一个大布袋,蝉狗回来。从食用价值上来说,除了“知了狗”,还有叫傅良儿的蝉。它不仅大,而且肉多。

阿姨把我们粘回去的蝉的翅膀摘下来,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多了就炸,特别是蝉,又香又脆又脆!有时候,我姑姑受不了油,就把蝉放在案板上,用刀剁,黑白分明。放入锅中,加入一些青菜或韭菜,用温火煸炒,装盘。真的很好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农村很特别的一道菜。它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增加了我对家乡的感情。

长大后,我对蝉的口味逐渐从饮食中退出,进入精神文化领域。《诗经·冯伟·硕人》中的“螓首佳人”就是对美女的描写。为什么要用螓首来形容美女?因为蝉是蝉的一种,它的“方头阔额”自然让我们古人联想到美女的丰润额头。

有很多咏蝉的古诗词。诗人通过吟唱蝉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余石南”饮甘露,流响泡桐。住在高处,不靠秋风”借蝉抒情,而罗“桑蝉于西,思深于南冠”。伤一个白发囚犯的心”借蝉的哀鸣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商隐“是的,我像一块浮木,我让我的花园长满了杂草。我祝福你的真言,活得像你一样纯洁”在清远用知了来表达自己纯洁的感情。但是,古人的这些诗句,我无法产生共鸣。

但我和白居易的《早蝉》有共鸣。白永道:

一旦听到你的悲伤,就会听到你的乡愁。

渭水上,新蝉鸣,先听浑似。

谁听恒的?在夕阳槐树下。

当诗人听到“蝉在西方歌唱”时,他感到想家了。我也从知了的记忆中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一段生活经历。说到蝉和蝉,我也很想家。现在是夏天。不知道是谁在家乡听蝉?也许听蝉人的身影早已淹没在夕阳下的槐树林中。我儿时的伙伴们,你们在家乡过得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24018.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