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zydadmin  48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名人,但是两人的人生际遇却是天差地别,而且在政见上也是大相径庭,因此两人也总是针锋相对,彼此谁也看不惯谁。

但是文学上,还颇有一些惺惺相惜的感觉,曾经王安石为了教训一下苏轼,在给他送别时出了一个上联,别说苏轼一生没有对出下联,时至今日,千百年来都没有人能对出这个千古绝对。

一、王安石出山变法

宋神宗继位后,看着已经羸弱不堪的朝廷,他特别想做点什么,但是孤木难成林,虽然他是皇上,但是身边也总要有些能干的帮手才行,这时候,他就想起了王安石。

得到了皇帝的召唤之后,王安石一刻都没有停留,不仅是皇命难违,而是他真心地想要帮助大宋再次伟大。

出山变法的王安石可谓大刀阔斧,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所以反对他的人也是一波接着一波,这里面就有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但是王安石有皇帝撑腰,对于反对他的人他也没在客气。

所以,当苏轼为母亲守孝回来后发现,朝廷上早就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可这下子放眼京师,几乎连个熟人都很少见了。

自知在朝廷已经没有立足之地的苏轼索性就上表皇帝,直接抨击新法以彰显自己的文人风骨。但是这可惹恼了王安石,这个固执的老头是不允许任何人来置喙他变法的。

于是,他授意御史谢景,让其上书弹劾苏轼,早就料到会有此结局的苏轼自行请辞,离开了已经无他用武之地的京城。

二、苏王二人的文学之交

虽然两人的政见不合,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两人在文学上的切磋,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拜访王安石,碰巧王丞相正在午睡,苏轼只能前往书房等候。

正在他等的无聊在屋内闲逛时,发现了案上王安石的半首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看过之后,苏轼瞥了瞥嘴,暗笑这个老头已经是江郎才尽。

随即他就大笔一挥,写下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他直接回家了,等王安石醒来之后来到书房,看到了桌案上的诗就知道是苏轼所作,但是他也只是浅笑了一下,并没有进行反驳。

之后,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就在他临行前,王安石也亲自来送他一程,就在他们两人寒暄的时候,王安石突然想起了之前苏轼给他留的诗,于是就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桀骜不驯的老朋友,于是他就对苏轼说:“今日老友一别,无以相赠,不如我出个上联赠予仁兄,以打发你路途的烦忧。”

一听这话,苏轼就明白王安石一定没安好心,但是他对于自己的才华还是很有信心的,于是他就对王安石说:“我到想听听这个上联是什么?”王安石看着苏轼,缓缓地道出了他的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三、千古绝对,至今无下联

听到这个对联后,苏东坡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居然一脸懵地愣在那里,他思索了很久也没有想好该如何应对出下联,很不情愿的要认输。但是王安石笑道:“不必急于一时,你可以慢慢地想。”

后来,这个对联一直困扰着苏轼,但是一直都是无解的。后来,苏轼在黄州待了一段时间后,在一年的重阳节里,他去后院赏菊花,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大吃一惊,这不就是王安石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吗?原来这么多年的小丑竟然是自己。

后来,苏轼被召回了京城,可是这个下联他却一直没有对出来,不仅是他,时至今日都无人能够对出这个下联。相传在明朝时期,有文人在九溪蛮洞游玩时,看到眼前的景象,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总结:

虽然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下联,而且看似工整,但是细品之下就会发现平仄没对准。上联中的“半塘”是一个真地名,但是“中洞”并不是。而且上联中的“七里”的一半正好是“三里半”,而“九溪”的一半是“四溪半”,这一点就是没有对上。

所以,时至今日这都是一个孤单的上联,多少大文豪也都折在了这个上面,不知道古人智慧无法对出的下联,在今日会不会有奇迹和惊喜呢?

举报/反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26115.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