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鲁迅对联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
哀悼,所送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有这样几副,最能帮助我们认识鲁迅
的价值。
其一,郭沫若的两副挽联。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远在日本,惊悉
鲁迅离去,立即写了三副挽联。一副是:“方悬四月,迭坠双星,东
亚西欧同殒泪
;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上联头两句,
是指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逝世和同年鲁迅逝世的十月十九日,刚好
相隔四个月。鲁迅当时有“中国高尔基”之誉,故称“双星”。下联
的头两句,意在说明作者与鲁迅的关系。“二心”,指鲁迅参加“左
联”后的作品《二心集》;“憾无一面”,指作者将自己一生未能与鲁
迅相晤引为不能弥补的憾事。另一联是:“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
后,一无孔子
;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此联看
似简单,实则深刻。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
不同。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
和一般的民众并
无什么关系”(鲁迅语
)
,而鲁迅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传人,其一生的业
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
中国小说史
;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中国小说史”,指的
是鲁迅一九二
>
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下联中,
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
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其三,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译著尚未成书。惊
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
徨。”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
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上联
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
其四,著名文学家唐弢为哀悼鲁迅写下的挽联:“痛不哭、苦不
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