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2-05-20 11:07 发表于北京
“居家隔离期间,家庭矛盾为什么变多了?”
“宅家上网课,孩子情绪低落怎么办?”
“如何避免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诱发?”
很多人在今日头条“战疫帮忙”专区提出了类似的心理情感援助需求。
为了回应大家的需求,今日头条与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了“抗疫心理疗愈站”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10位专家学者发布了心理科普视频,解答青少年、老年、应届毕业生等不同群体的心理困惑。
专家们的视频已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陆续上线。我们整理了部分观点,供大家参考。
居家隔离期间,
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王利刚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
1.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不同陪伴
0-6岁的孩子,家长可以选优质动画片与孩子一起观看。如果家长能与孩子一起表演动画片里的情节,对孩子专注力提升也有帮助。
6-12岁的孩子已进入学习技能的黄金期。家长可以与孩子玩一些需要刻意练习、有很多规则的游戏,比如跳棋、五子棋等等。
社交类游戏则是13岁以后孩子的必修课。这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孩子会在游戏中建立自己的社会性,同时探索自己的价值取向及未来规划。
2. 如何让孩子适度使用电子产品?
很多家长担忧孩子过多使用电子产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把娱乐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分开,孩子学习时候可以更加专注和耐心。家长也要管理好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给孩子做好榜样。
3.孩子心境恶劣、情绪低落怎么办?
如果孩子偶尔情绪低落,自我调节后可以恢复平静,就不必过度紧张。如果持续出现心境恶劣,提不起对任何事情的兴趣,并且伴随着早醒等特点,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专业心理门诊。居家期间,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把想法和情绪写出来。家长如果能够成为倾听孩子讲述的朋友,那就更好了。
隔离期,
如何修炼亲密关系?
田芊 复旦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们一直认为经营亲密关系是人在成年之后自然而然具有的能力,但亲密关系不是本能,而是一项硬核技能,需要不断修炼学习。疫情给了我们一个hard模式,同时也是提升技能的好时机。
结合自己的专业,说几点建议:
1. 面对生活决策时,不同性格、不同观点间的接纳和沟通非常重要。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把“你”开头的指责全部翻译成“我”开头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
2. 保留个人空间,这是恢复心理能量、重新调整自我的重要时刻。夫妻最好保有一定程度的个人时间和空间,互不打扰,安静地听听歌、看看书。家里有孩子的家庭,可以排班轮流照顾小朋友,让彼此都有喘息的机会。
3. 明确家务分工和资源使用。谁做饭、谁清扫等事前讲好,并形成规则。房间空间资源使用也一样,有规则才有自由。大家都在规则之内行事,相处融洽,反而才是真正的自在。
4. 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亲密关系不是让我们变完美,而是让我们变完整。当我们接受世界上没有完美爱人这一点时,成长才真正开始。我们要先有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再用成熟的心态和对方互动,寻求彼此间的情感满足。
5. 运用“小确幸”迁移焦点。一起动手烹饪、一起刷剧,或者陪孩子画画。刘畊宏夫妻一起做的健身操也很好,可以帮我们分泌内啡胎血清素,有效调节抑郁情绪。一起做琐事能构建一种温暖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的美好。这不但能够有效对抗焦虑情绪,对于亲密关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让一线抗疫人员身疲心不疲?
史占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心理教练首席专家
1. 一线抗疫人员的压力来自哪里?
调查发现,不少抗疫医务工作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睡眠障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存在一些躯体化状态。一线的社区干部、社会工作者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非逻辑性、不稳定性,他们的身心健康也面临考验。
2020 年以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武汉培养了500多名家庭心理教练、300多名医务心理教练。他们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向一线抗疫人员及家属提供专业支持,通过对话、倾听等方式,激发抗疫工作者的内在动力、活力、潜力、创造力、生命力。
2. 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有些人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受病耻感和低心理能量的影响,不愿拿起电话寻求社会及专业心理支持。医务工作者通常觉得,我自己是医生,怎么还需要别人帮助呢?而在工作压力之下,他们很容易没有力量和能量与外部对话。
事实上,在救死扶伤、帮助群众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是专家,但在心理学层面,仍然需要专业人员帮助。我们呼吁一线抗疫人员,当你不愿意说话时,正是你最需要和别人说话、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全国各地有很多热线,如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热线,还有中国心理学会的热线。守在电话另一端的专业人士都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大家可以主动积极地拨打心理援助热线,一定会等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帮助。
又到毕业季,
求职压力如何缓解?
张荣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武汉大学副教授,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1. 为什么这个毕业季求职压力更大?
今年是第一届“00后”后毕业,人数达到1076 万,史上最高。又赶上疫情,经济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我们问卷调查了480名大学生,其中半数以上都表示有过就业焦虑。
关心则乱,人们越是看重的事、越是搞不定的时候,越容易焦虑。焦虑对人的行为也会有影响,容易导致越拖延越烦、越烦越拖延的恶性循环。
2. 如何缓解压力?
针对焦虑问题,教大家“拿得起”的方法和“放得下”的方法。
“拿得起”是指提升能力、积极应对,同时降低期望和要求,使其和你的现实能力相匹配。
“放得下”,首先要学会情绪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年轻人喜欢用“emo”形容低落焦虑,实际上,压抑emo比emo本身更糟糕,甚至可能造成很多生理、心理的不适反应。所以适当地表达宣泄、完成心理疏导很重要。
其次,寻求社会支持,多跟亲朋好友交流,可以吐吐槽、聊聊天,即使不能提供实质帮助,也可以提供一些情绪价值。
再次就是用幽默来化解,把事看淡。
还有就是榜样学习,学习有效的应对挑战、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措施。
正如复旦大学健康与医学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李晓茹在视频中提到的,我们的世界就是由不确定组成的,而渴望确定的、可靠的、可期待的、抓得住的生活,则是真实而广泛的人性。
在被疫情放大的不确定的环境当中,我们要学会给生活开源,增加确定感。那些促进健康的行动、获得知识的努力、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一定不会辜负我们。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你也因为疫情而有其他的心理问题想要得到解答,也可以在今日头条“战疫帮忙”版块留言求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抗疫心理疗愈站”专题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