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病在家的心情说说,让我们来看看晶羽文学网兔兔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欢迎收藏转载。
1、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需要静养的人,可是,我好想出去放放风。
2、本来想着这一年来身体感觉就很不好了,准备今年好好锻炼,然后伤了腿,需要静养,然后,好了后感觉也不太敢动脚,怕二次受伤太难了我。
3、下午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看来还需要静养。闻到煲汤的香味,也自己炒了两个菜,唯美食可以治愈呀!
4、生了一场大病的武汉,满血复活,但是还需要静养,多休息别到处去哦。谢谢你。
5、这下需要暂停跑步了,该摔的时候拦都拦不住,打石膏需要一个月,太长了,静养吧。
6、腰疼了几天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今天去检查是腰椎间盘突出,我需要静养几天。
7、人生实苦,生活本累,面对人生路上的磕磕碰碰,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最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静养心灵,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
8、最近熬夜造成肝火过盛,眼睛出了点小问题,需要静养。
9、这几天真的脑子和能量要爆炸一样,需要静养和舒缓。
10、脚歪了,需要静养两三周,不能经常出去买菜了,冰箱里库存要省点吃了,吃钙片,多晒太阳。
11、特别珍惜静养的时光,但也特别需要用力生活的感觉。前者积蓄力量,后者让我感到在人间的快乐。
首先先祝你康复成功。但是你不要以为好像就跟没受伤之前一样了,其实人受伤以后内在的组织和没有受伤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应该是要小心维护才能够可以并不是说就和正常的一模一样了。
国庆节前,秋雨沥沥。上班途中,骑电动车的我不幸被外卖小哥追尾撞倒。年近半百,首次遭遇骨伤,问问医生有什么康复办法,医生笑着指点:回去耐心休养,老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从一个每天坚守“至少一万步“的运动达人,成为一名必须“卧病在榻”的伤员,我的心着实不能平静。脚上戴了护具,只能平躺或者高悬,晚上睡觉也要戴着护具,足部似有千斤重,当时琢磨,这或许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吧?不,应该还不如,能跳舞的话脚步还是有灵魂的,而我被伤的脚踝,早已不能自已,越挣扎就会越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折腾,让它从从容容地放个大假。心绪安定了,身体也就渐渐地稳了下来。
一日三餐,都是需要人照顾的。老公工作忙,做饭的任务就落在了年迈的父母身上。之前从来没有近距离观察过父母的生活节奏,这期间,突然发现他们的衰老在我眼前活生生地展现:走路颤巍巍的,有时还带些拖沓的步子;记性不太好,刚刚说过的事情转头就忘了;反应迟缓了,做饭不能同时开两个炉灶;说话啰嗦了,同样的几句话,翻来覆去要说好几遍。从洗菜做饭到收拾卫生,差不多要花三个小时,即便这样,两个老人还是在絮絮叨叨间坚持做完,一个步骤都不少。
怎么就没有注意到父母的老去呢?父母年富力强的形象似乎在我脑海中生了根——父亲是医生,做手术,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大年三十上急诊,抢救一个吃炸丸子撑破了肚皮的小姑娘,一直忙活到初一……妈妈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前面带着妹妹,后面带着我,车把上还挂着几个菜篮子……那时的他们正当年,奔波忙碌、脚步匆匆,什么时候就开始变老了呢?
以前,偶尔会嫌父母做事慢,还奇怪母亲为什么不能提高效率。现在,静心看着他们的微镜头:分分钟都不闲着,有时会分个神,停下来寻思一会儿,再拾起手中的活儿。木心的《从前慢》,回味的是生活原本的样子;父母的现在慢,是时间老人把时光揉碎,放缓了节奏,让他们从容地体味余生。慢有慢的妙处,如今,这些动人的场景如绣花般,已经精雕细琢地镌刻于我的脑间了。我知道,以后凡事不能再催促他们了,不能老是沉浸于他们依然年轻的幻想中。我能做的,是和他们相处时放弃自己的急躁和武断,让自己沉下心,耐心地融入他们的节拍,陪着他们一起老去。在某个冬日的午后,给他们读一首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昏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女儿读高二,平日住校,周末回家。常常借口学校里“功课忙、学习紧”,外衣自不必说,连内衣袜子都要成堆打包拿回家洗。看她费水又费电,洗个衣服要耗时大半个钟头,当妈的我实在看不下去,常常越俎代庖。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她的专用洗衣工。这次脚受伤了,我这洗衣工也就自动下岗了。
回家后,她很自觉地把衣服分类,给她说了一遍操作程序,就轻松自如地用起了洗衣机;内衣和袜子也井然有序地分开,手搓、清洗、晾晒,虽然耗时长点,用水多点,但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忽然明白,世上哪有什么懒孩子,孩子懒都是当妈的惯出来的。老担心她做不好而过于勤快,就剥夺了孩子勤快的权利。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言:不要让孩子受苦受累,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庇护孩子,剥夺他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其实也让孩子失去了成长机会。
与老人嘘寒问暖不同,女儿和受伤的我一见面,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心,而是让我“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过错,以后要注意什么”,另外,还冷静地说了句“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坦然接受并好好治疗吧”。女儿的话语似乎让人感觉有些“情意凉薄”,但细细一品,却是事实。横祸往往不是“飞来”的。
等伤势好转开车送她去学校时,她会抢过来背最重的行李,有一次两手没空了,索性把包套在脖子上,包上又系了一个露营用的帐篷,活像小品《超生游击队》中逃难的人物,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捧腹之余,又觉欣慰:不知不觉间,女儿长大了,虽讷于言而敏于行,用她独有的零零后方式,担负起她该承担的责任。
从来不会有垮掉的一代,永远不要怀疑孩子们的能力。即便以后他们还会懒散、愤青甚至做许多离经叛道的事,但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着,前进着,奋斗着。就因为不合乎常规和你的标准,你就有过多的忧虑和担心,只能说,你的思维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而所谓的焦虑也是自找的,守好自己做父母的本分,不干预,不指手画脚,孩子自然会回归原有的位置。
人到中年,对待上老下小,都要有所收敛;伤口再疼,也不能说给他们听,怕他们担心、怕他们难过,还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坚强,以示垂范。唯独在另一半面前,才能毫无遮掩地展示自我,为了引起共情,甚至还会夸大这种感觉。所以,这时,老公就成了你的出口,你的沙袋,你的情绪收容器,为你撑伞还要适应你高度的那个人。
一场变故成了检验感情的试金石。或许是成为真正的弱者了,老公的同理心大增,白天没有空,晚上尽量推掉所有应酬,早早回来,伴我左右。自己觉得平白无故“躺枪”,还要遭遇一生中的第一次“失去自由,手脚被缚”,颇有些“黛玉葬花”的戚戚感,对老公也更加挑剔起来:不仅要从生活上贴心照顾,还要从情感上归一,“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除了每天的生活起居,膳食要常换常新,多做几个口味;卫生清理也要指到哪儿收拾到哪儿,否则就给他扣上“支使不动”的帽子。老公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平日里服侍在侧,暖意融融,没有什么嫌弃烦躁的情绪;向他诉说种种不快时,他还会耐心倾听并帮着化解。
小细节虽无仪式感,却让我温暖而心动。日子一天天过,繁杂而琐碎,曾经的罗曼蒂克逐渐被亲情的幌子所掩盖,恋爱时的浓情蜜意,经过20多年的风霜洗礼,早已变得平淡朴素。难怪朋友在微信中给她老公备注的名字是“队友”,过上30年,俩人真成“路径一致、目标一致”的同盟队友了。养伤三周,蓦然发现,某种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段除了脚不能动其他器官都完好无损的时间里,我认真地冥想与思考,擦拭心灵中的浮尘,发现家人的每一处好,丢掉习以为常的“理所应该”,拾起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串成珍珠,重新集结生活的美。虽遭遇小小的伤痛,可得到以上感悟和触动,也算是老天为我“关上一扇门,开了一扇窗”的小小收获吧。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