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天话术的一些话题,我说的话里面,经常出现「层次」、「柔顺」这两个词。
为此也有小困扰,总觉得自己像个卖洗发水的……
我试图去改变这样的「口头禅」,但无奈确实好用,至今也没怎么改变。
它的好用,在于这两个词能够很好的概括,多数人话术方面的困境。
前提是你能够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以及彼此关系。
假设刚接触一位学员,我跟他说:你跟对方聊天,没什么层次感。
他可能会紧接着:老师,我确实文化程度不高……
在他看来,所谓「层次」,是一种等级概念。
放到聊天中,是一个内容深度,广度所透露出个人的认知素养问题。
就好比,思聪比狗剩有层次,Huang老师比欧阳长治有层次。
从语文角度来说,确实有这个意思。
只不过就是说,在情感交往范畴内的聊天,真的比较少需要你持续提供一种深度跟广度。
而且就算有,基本没办法通过话术技巧去解决,更没办法短时间内解决。
就算我协助你……
我也自认没办法,将你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努力保持住的文化层面上的「层次低」,通过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你拔高起来了。
顶多是一些特定,能预知的对话场景之前,可以策划一些文案,做一个包装。
这种可以做到,但是它不是一个长久的东西。
这种「层次」不是话术技巧问题。
所以在聊天话术的一些话题中,经常讲的「层次」是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结构上的排列方式。
没错……
就是洗发水的一些噱头,让你的头发更有层次的那种层次。
好比你写一篇文章,你可以旁征博引,形散而神聚。
也可以刚才干嘛,现在干嘛,想去干嘛的流水账记叙。
前者就比后者有层次感。
这是「层次」这个词。
我觉得说一个对话过程,要「柔顺」才能彼此愉悦舒服,它是不难理解的。
大家都会知道,如果聊天聊的坑坑洼洼,两个人的相处关系肯定不会太好。
问题在于,怎样是「柔顺」的聊天?
我问你吃饭了没?
你说吃了。
柔顺吗?
貌似没问题。
我问了,你答了,没偏题。
我接着问,吃了什么?
你说,麻辣烫。
柔顺吗?
貌似没什么问题。
我问了,你答了,还是没偏题。
重点是,连在一起呢?
柔顺吗?
不柔顺了,因为我要卡壳了……
我脑子里接下来会在想,是该问你吃的哪家麻辣烫,还是问个别的问题?
这就是问题所在。
许多问答式的聊天,就是出于对于「柔顺」的错误理解。
觉得我顺着你的话题来说,总没错了吧?
却忽略了,在对话过程中,自己的「责任义务」。
尤其对于挽回者来说,这种柔顺,本身就与实际条件不符,你直接放弃了调动,引导的部分,指望对方自己动……
谈「柔顺」,一定是建立在一个大话题框架下的。
要具备小话题之间的延续性,增加彼此的互动性。
这样的「柔顺」才有意义。
聊完这两个词,是不是就可以了?
还不可以。
这两个词如果拆出来单干,有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光知道了「层次」,忽略「柔顺」,往往就变成炫技。
你会学习各种的话术惯例,然后依样画葫芦,为了用而用,甚至用不出还觉得亏了。
最终从「应用」,变成了「硬用」。
每次对话,或许情绪调动都不错。
但是过后总觉得聊的很开心,却轻飘飘,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甚至彼此都记不住上次聊的什么内容,长久以往仿佛两个人都是逢场作戏一般。
随着新奇退去,没有留下更多的了解,反而有些腻了……
光知道了「柔顺」,忽略「层次」,往往就变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成了一种流水账。
聊的不反感,甚至挺舒适,就是少了那些情绪的起伏。
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共有话题,但每次想聊聊天,却总显得很奇怪,难以自然。
就仿佛每年一次拜访远房亲朋的感觉。
所以?
这两个词,在话术技巧中,往往是一起出现。
要解释清楚彼此关系,其实是一个难点。
怎么去解释呢?
我后来找到一个办法。
在跟学员解释的时候,我挺喜欢用《窈窕绅士》这部剧的一个对话片段来作为例子的。
我甚至在电脑里保存了截图,不过画质确实有点感人就是了。
不过先说明,我个人并不喜欢这部剧,就那种「配饭」都有点嫌弃感觉……
谈这个剧,并不是说这部剧有多好,或者这个对话有多好,其实这个对话内容是有点「理想化」的,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这样用。
不过恰恰因为是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它结构很明显,方便大家看,很容易拿来说明这个道理。
对于我来说,很好用,仅此而已。
大家如果没有看过,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但是还请别回过头来质疑我的审美……
言归正传。
你在看画展。
这个时候,有姑娘在旁边来一句:你是侦探在查看手指模吗?
你会怎么回?
不太会聊天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将这个问题,替换为:你为什么要拿放大镜看画?
然后会笑一笑,很绅士地跟对方解释:你看是因为这样,那样……
那剧中的主角是怎么回的?
他并没有自作主张,把这个问题替换,而是「顺」着对方说了一个一本正经的玩笑。
你会发现,这种「顺」,又脱离了「用放大镜看画」这个话题的平面。
制造了一个「层次感」,调动对方的情绪,觉得这人说话挺有意思。
卡到这个位置,咱们可以再想想,如果是自己接下来会怎么走?
有些人会将玩笑开到底,继续嬉皮笑脸,逗对方。
有些人会主动地回归「用放大镜看画」这个话题。
对吧?
忽略了什么?
聊天、聊天。
它是两个人的事。
在聊天的这个框架内,彼此都有对应的话题责任与义务。
姑娘以打趣的方式开场,在你「顺」着对方建立「层次」之后,对方其实会自然地根据语境,选择她乐于/善于/想要的话题路径。
姑娘选择了回归到「用放大镜看画」这个话题的平面上来。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假设你一开始就把对方的开场白,理解为「为什么要拿放大镜看画?」,是很傻的。
对方本来就知道意思,你在当时如果围绕这点夸夸其谈,反而很容易显得太装。
其次我们看出,女孩子接下来想要的话题路径,还是想围绕话题本身去聊一聊,有这样的执着。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继续用开玩笑的方式,再建立层级,就是炫技了,会显得很轻佻,且话题无延续性。
男主很明智,他「顺」着话题,开始展现专业的一面。
回到了平面上。
但是不是就一直这样「顺」下去了?
并不是。
咱们来看接下来这一组对话。
试着自己思考下。
这组对话,男主在做什么?
他在这个话题平面上,拐了一个弯,从蒙娜丽莎到维特维尔人,提供了一种价值。
做出了一个区别于一开始的层次感。
这个层次,是没有跳出话题这个平面的,整个过程也是「顺」着对方走的。
你看整个对话就很舒服。
聊天,有三种功能。
一种是获取信息。我得到我想要知道的,聊事,打听。
一种是达到目的。我想要你东西卖便宜点,权衡利弊,谈判。
一种是调动情绪。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帮我数钞票。
为什么要学习话术技巧?
不管是追求,还是挽回,更多是为了调动情绪。
大家可以试着,用调动情绪这个角度,回过头看下刚讲的剧中对话。
你会发现,「层次」与「柔顺」,都在为「超出用户预期」而服务。
开玩笑,是为了超出用户预期,让对方忍俊不禁。
从蒙娜丽莎到维特维尔人,是为了超出用户预期,让对方弥补失望。
整个对话,是为了超出用户预期,让对方觉得,这个男人风趣幽默,懂的也多。
你看,利用这个对话片段,就能够很好的去解释清楚「层次」与「柔顺」的彼此关系。
我再总结下:
1、「层次」与「柔顺」应该是共同出现在一个对话场景中。
2、「层次」不能炫技,不能单一,要试图在一个大话题框架里面,起承转合,从不同角度构建。
3、「起承转合」要尊重彼此对应的话题责任与义务。
3、「柔顺」要由上而下,从整体到细节,要注意话题的延续性。不能顺,但要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