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老婆最感动的暖心话(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情诗)

zydadmin  30

从《诗经》至如今,中国的诗歌,已经发展了数千年,这无边无际的光阴长河,泛着许多令人感动的诗篇,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故事,当然,也有不同的情感。沧海桑田,王朝兴衰,无论如何变迁,爱情总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从“求之不得”到“愿得一心人”,从“追思君兮不可忘”至“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些动人的情诗,总是带着一丝凄婉,或求而不得,或当时惘然,或爱而生变,或音尘两别,悲剧的意境,似乎更能打动人心。不过诗圣杜甫曾写过一首情诗,无比感人,多了几分真实,少了几分悲伤。

杜甫投奔唐肃宗遭俘,被关押长安写下《月夜》

公元756年的春天,安禄山进攻潼关,眼看战乱在即,许多人携家带口奔至京都附近,觉得这样能够安全一些,毕竟是在皇帝的身边,杜甫也带着家人来到白水。没想到的是,唐玄宗逃往巴蜀,安禄山摧枯拉朽般地攻入长安,叛军的势力也从长安向周围扩散,至白水境内。

杜甫又带着妻儿到鄜州羌村避难。同年七月,唐玄宗的第三子在灵武即位,于是杜甫便只身投奔唐肃宗,想为时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料在途中,杜甫被叛军发现,被俘至长安,给关押了起来。

八月,一个容易思念的时节,当皎洁的月亮逐渐升到长安的上空,当乳白色的月光散落在长安城中,许许多多的异乡人,都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杜甫也不例外,他望着城头的圆月,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妻儿,于是提笔写下一首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中所蕴含的真情

天下月本就一轮,无论是长安上方的,还是鄜州上方的,皆是同一轮月,可为何杜甫要言今夜的“鄜州月”呢?其实他想说的不是月,而是自己的心情和思念。他望着月,所以想起了妻子,他相信,妻子也一定因为这美好的月色,想起了自己,只是可惜,这么美好的月色,妻子只能独自观看,相思怕见红豆,离别恨月美好。

杜甫想着,妻子一定在窗边倚靠了很久,以至于他幼小的儿女,心中生起丝丝疑问:为何自己的母亲,对着寂静的天空发呆?杜甫说遥怜小儿女,其实又何尝不是怜惜自己的妻子。他自己想投身报国,却把一家子人留给了妻子,妻子要承担家庭的重担,还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担心他的安危。

小孩子不懂事,当然不解,杜甫了解,却无法抚慰妻子,他心中不免产生一丝愧疚,继而,他又想象妻子一直伫立望月的样子:因为时间太久,散发着清香的雾气,打湿了她如云般的秀发,月亮清冷的光芒,照在她的玉臂之上,散着丝丝寒气。思念、怜惜、无奈……,杜甫百感交集。

身在敌营,杜甫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与妻子再次相见,两人并肩坐在帷帐之下,互诉衷肠。是杜甫对妻子讲述诗文也罢,是妻子对杜甫讲述家长里短也好,这都是令杜甫向往的,月色下的夫妻,也不用掩面泣泪,泪痕自然也就干了。

纵观此诗,以一种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对恩爱夫妻互相思念的感情,截取的画面也十分平淡普通,身在异地的二人,呆呆地望着明月,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海盟海誓,没有痛不欲生,但那种浅浅的诉说,却能令人感受到一个丈夫的至情。

一共四联,短短的数十字,尽显情真意切,又显一波三折,整个章法严密处见奇巧,从工整的格律中,又有抒情的灵动。所以明末的大学者黄生感叹道:“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意思就是能把五律写到这个地步,真不愧有诗圣之名。此诗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深情,不落情诗俗套,实乃典范之作。

结语:诗圣之心,时刻怀着大爱

另外,在个人爱情的主题之下,其中又包含着杜甫心怀家国天下的大爱。杜甫忍痛与妻儿告别,投奔唐肃宗,本身就存着很大的风险,但是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从之后杜甫穿过敌军大部队,逃出长安的勇气也能看出来。

所以在最后一句中,杜甫所说的“何时”也已经有了答案,那便是叛军被消灭,唐朝能光复,百姓都能安居乐业,那个时候,杜甫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妻子团聚,他们的脸上,没有因离别、因战乱而留下的泪水,只有幸福的笑脸。

一首简单的五律,不仅包含着对妻子的爱意,更有对国家、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大爱,安得广厦千万、安得丰衣足食、安得天下人俱欢颜?这是他毕生的理想,杜甫被称之为诗圣,是因诗之技艺,更因其博爱之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54661.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