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楹联丛话)中的“自对联”

zydadmin  23

: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的第一部联话著作,它的出现打破了我国楹联史上有作品而无研究的状况,影响深远。《楹联丛话》收入的楹联有六百余则。其中,运用了自对手法的对联亦不少。本文对此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讨:一、按句数分类和原书的内容分类分别进行统计;二、对联中“自对”的方式;三、讨论“自对”在对联写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楹联丛话》;自对联统计;自对的方式;自对的作用

自从唐代有楹联以来,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楹联的创作日益增多,写楹联的人也日益增加,楹联的影响亦日益深远。然而却极少有人对此进行整理研究。即使是在楹联发展繁盛的明清两朝也不例外。直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梁章钜的《楹联丛话》问世之后才打破了这一状况。

梁章钜(1775年-1849年),字闳中,又字林,号邻,晚号又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县,清初徙居福州。梁章钜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一生与书为伍,著作达七十多种八百余卷。其《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此作一问世,在当时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省皆有翻刻本”,“一时颇为纸”,并且开后世“联话”一体之先声。正如清陈继昌在为《楹联丛话》作的序言中所说:“一为创局,顿成巨观。”①此书打破了千年楹联史上有作品而无研究的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楹联丛话》和随后的《楹联续话》问世后,立即风靡于世。梁章钜在《楹联续话?序》中说:“《楹联丛话》之辑,始于桂林节署。阅二年而稿成,时远近知好以佳联录示者犹纷至沓来。”②足见此书影响之大。

一、《楹联丛话》中的“自对联”统计

《楹联丛话》初刻于道光二十年,共十二卷,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等几类,收话有六百余则。其中,应用了自对手法的对联亦不少。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楹联丛话》中运用了自对手法的对联一共约有九十余则。其中,按句数分类,可以分为:两句对的楹联约有33则,三字对的约有31则,四句对的约有23则,四句以上的约有3则;按原书的内容分类,故事类的楹联约有7则,应制类的约有14则,庙祀类的约有22则,廨宇类的约有17则,胜迹类的约有13则,格言类的约有3则,佳话约有2则,挽词类的约有5则,集句类的约有4则,杂缀类的约有3则。

二、对联中“自对”的方式

1、自对兼互对: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楹联丛话-卷一》③下同)

这副对联,上联的“破虏平蛮”对下联的“出将入相”,上联的“功贯古今人第一”对下联的“才兼文武世无双”,上下联之间已经对仗。这是楹联的互对。此外,上联的“破虏”与“平蛮”自对,下联的“出将”与“入相”自对,“虏”、“蛮”“将”“相”,都是同门类的名词相对,属于工对。综而观之,这副对联采用了自对兼互对的方法。

数定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

志存一统,佐熙朝伏寇降魔,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楹联丛话-卷三》)

这则对联,上下联之间已经对仗,如“数定三分”对“志存一统”,“扶汉室削吴吞魏”对“佐熙朝伏寇降魔”,“辛苦备尝”对“威灵丕振”,“未了平生事业”对“只完当日精忠”,对仗已经工整。此外,上联的“削吴”与“吞魏”自对,“伏寇”与“降魔”自对,属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所以,这则对联亦采用了自对兼互对的手法。

地轴转洪涛,月涌星垂,三楚江声分涌溆;

天关开重镇,烟霏雾敛,六朝山色拥台隍。(《楹联丛话-卷六》)

此则对联,其中“地轴转洪涛”对“天关开重镇”,“月涌星垂”对“烟霏雾敛”,“三楚江声分涌溆”对“六朝山色拥台隍”。上下联已经对仗工整。另外,上联的“月涌”与“星垂”自对,下联的“烟霏”与“雾敛”自对,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因此,这则对联也采用了自对兼互对的手法。

2、自对而不互对:

惯迷人,九环仙骨,误著了一品朝衣,任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六诏杯茶,犹记得七闽片语,看剑影横天,笛声吹梅,先生从何处飞来?(《楹联丛话-卷一》)

此联中,上联的“鸡鸣紫陌,马踏红尘”与下联的“剑影横天,笛声吹梅”并不对仗,但上联的“鸡鸣紫陌”与“马踏红尘”自行对仗,下联的“剑影横天”与“笛声吹梅”亦自行对仗,而且对仗工整。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矩令霜严,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嚣尽息;

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览无遗。(《楹联丛话-卷五》)

这则对联,上联的“矩令霜严”“群嚣尽息”分别对下联的“襟期月朗”,“一览无遗”。然而,上联的“俯仰低回”和下联的“江山人物”并没有对仗,但是上联的“俯仰”与“低回”属动词对动词,是自行对仗。下联的“江山”与“人物”也是自行对仗,都是名词对名词。因此,此联也属工对。

云白峰青,焕发庐山真面目;

蛟腾凤起,扬滕阁旧风流。(《楹联丛话-卷八》)

此副对联,上联的“焕发庐山真面目”与下联的“扬滕阁旧风流”对仗,然而上联的“云白峰青”与“蛟腾凤起”并不对仗,但是上联的“云白”与“峰青”自行对仗;下联的“蛟腾”与“凤起”也是自行对仗。所以,这副对联采用的是自对而不互对的方法。

三、“自对”在对联写作中的作用

对仗,是把同类或者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它是对联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是对联的特点之一。对仗,可以使对联的音韵和谐,语句更具有韵味,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如果没有对仗,那么对联则与散文无异。而自对则是强化对联这种对仗美的重要手法之一,因此一直为人所乐用。特别是对于长联,如果没有自对的话,初读时便难以有对仗的美感,只有反复诵读,并把上下联进行对照,才能有所体悟。所以长联中自对手法的应用最为常见。而且有些对联,上下联之间对仗不工整,或者甚至上下联之间根本没有对仗,在这种情况之下,应用自对可以起到补救的作用。例如:“鱼跃鸢飞,活泼泼地;日华云灿,纠缦缦天。”(《楹联丛话-卷五》)这则对联中,虽然上联的“活泼泼地”与下联的“纠缦缦天”对仗,但是上联的“鱼跃鸢飞”与下联的“日华云灿”并不对仗,然而上联的“鱼跃”与“鸢飞”自行对仗,都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下联的“日华”与“云灿”也属自对。因此这则对联也属对仗工整。由此可见,自对可以使对联更加工整,形成对仗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参考文献:

[1] 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梁章钜等编著.白化文,李鼎霞点校.楹联丛话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 梁章钜等编著.白化文,李鼎霞点校.楹联丛话全编[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59802.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