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游记》中最有文化的一个妖,写了一副对联,让孙悟空赞叹不已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最成功之处,是用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分为两大集群。一是正面人物群体,包括如来佛祖、玉皇大帝等诸天神佛,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二是妖怪群体,包括西游路上大大小小的各路妖王。无论是恢弘大气的如来,志向坚定的唐僧,机敏而急躁的孙悟空,还是勤勤恳恳的沙和尚,贪吃贪财的猪八戒,个个都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对妖怪群体的描写和表现同样出彩。骄横霸道的牛魔王,狡诈凶狠的白骨夫人,情深款款的女儿国王,才貌双全的杏仙等等,无不各具特色,而且他们的法术也各有擅长,花样百出,令人对吴承恩丰富无比的想象力叹为观止,也让读者兴味盎然,常看常新,这也是这部书跻身四大文学名著的魅力所在。
《西游记》的妖怪群体中,有一个类别显得与众不同。吴承恩并未简单地把妖怪脸谱化,而是来了个千人千面,甚至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有文化的妖怪群体。比如第64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中,就描绘了一群很有文化的妖怪。师徒四人离开祭赛国后,来到了八百里荆棘岭。一群妖怪乘悟空不备,把唐僧劫掠而去。
这群妖怪外表就与众不同,“前一个霜姿丰采,第二个绿鬓婆娑,第三个虚心黛色”,名称也很雅致,分别是“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劲节,杏仙”。他们把唐僧捉来后,居然与他吟诗作对,好不风雅,连博学多才的唐僧都对他们的文采佩服不已。不过,这群妖怪只是打着风雅的幌子,实际上居心不良,想强迫唐僧与美丽的杏仙成亲以盗取元阳,属于“伪道学”。
《西游记》中,还有一个最有文化的妖怪,他与荆棘岭群妖的最大区别,是对唐僧毫无任何兴趣,属于实打实的“真风雅”。他就是唐僧西行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妖怪,熊罴怪。别看熊罴怪长得傻大黑粗,用孙悟空的话说,“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但他却属于典型的“内秀”型。
熊罴怪初次露面,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他正在和朋友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这些都是道家修炼仙丹的专用术语,学问浅薄者别说理解,连听都没听说过。“立鼎安炉”指的是炼丹的器具,“抟砂炼汞”是指炼丹的原材料朱砂和水银,“白雪黄芽”出自道家名士张伯端的著作《金丹四百字》中的“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白雪”是指“离中之阳,铅汞之气,”“黄芽”是指“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这些都属于极为专业的道教理论,可见熊罴怪知识面之广博,文化程度之高深。
还有一个细节也能体现熊罴怪的文化素养。唐僧明明已经到了他的眼皮底下,换作别的妖怪,早就对唐僧肉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拖过来生吞活剥,一来大快朵颐,二来可以长生不老。熊罴怪却对唐僧视而不见,丝毫没有任何兴趣,他只对唐僧那件精美的袈裟感兴趣,拿到洞里反复欣赏把玩,还召开了一个“佛衣会”。看来他对服装文化也颇有造诣。从这个角度而言,熊罴怪显然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妖怪,他追求的是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文化素养之高可见一斑,比之荆棘岭群妖又上了一个层次。
孙悟空拿着铁棒找熊罴怪讨要袈裟,来到了他的洞府。熊罴怪的洞府比之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也是不遑多让,处处透着高雅之气息,“松篁交翠,桃李争妍,丛丛花发,簇簇兰香,却也是个洞天之处”,堂前栽兰草,堂后种松竹,哪里是个妖精巢穴,分明就是世外高人修身养性的清修之所。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门外还贴着熊罴怪写的一副对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孙悟空看后赞叹不已,称赞熊罴怪“脱垢离尘,乐天知命”,孙悟空难得夸人,可见他内心也被熊罴怪的文化程度所折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