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
2.《中国书法思想史》——姜澄清
3.《中国书法风格史》——徐利明
4.《书学史》——祝嘉
5.《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熊秉明
6.《民国书法史》——孙洵
7.《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丛文俊
8.《中国书法史·两汉》——华人德
9.《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刘涛
10.《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朱关田
11.《中国书法史·宋辽金》——曹宝麟
12.《中国书法史·元明》——黄惇
13.《中国书法史·清代》——刘恒
二、书法理论类
1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5.《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16.《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
17.《中国书法美学引论》——叶秀山
18.《书画书录解题》——余绍宋
19.《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
20.《启功书法丛论》——启功
21.《古代字体论稿》——启功
22.《唐代书法家年谱》——朱关田
23.《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俞丰
24.《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5.《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
26.《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7.《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
28.《历代笔记书论汇编》——华人德
三、篆刻类
29.《中国篆刻技法全书》——李刚田
30.《篆刻三百品》——韩天衡
31.《篆刻教程》——黄惇
32.《说文解字》——许慎
33.《汉印分韵合编》——上海古籍书店
34.《汉印文字征》——罗福颐
35.《金文续编》——容庚
36.《甲骨文编》——孙海波
37.《古籀汇编》——徐文镜
38.《金文编》——容庚
39.《甲金篆隶大字典》——徐无闻
40.《中国美术全集分类全集·玺印篆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41.《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二十一卷——重庆出版社
42.《篆刻学》邓散木
四、百科类
43.《中国书法全集》——刘正成
44.《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刘正成
45.《中国书法大辞典》——梁披云
46.《中国书画全书》——中国书画出版社
47.《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
五、其他类
48.《艺术哲学》——丹纳.傅雷译
49.《论古代艺术》——温克尔曼·邵大箴译
50.《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个人经历,仅供参考,我学篆刻不是正经路子,是从野路子开始的。那一年我才几岁的样子,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给人刻章,不是篆刻,就是刻办公用或者领工资用的那种姓名章,我就站在一边看,看着他选了章料,也不是现在我们篆刻用的石头,而是一种有机合成的塑料吧,然后磨平,抹上淡淡的一层黄的广告色,是那种将干没干的,抹上去很快就风干了,边上放着一个镜子,然后在章料上用直线打出来了方格,因为是四个字,每个字一格,然后就用隶书(后来接触多了,就知道字体的差别了),用铅笔反着写在章料上,然后就拿那种薄薄的刀开刻了。前后半个小时的样子,一方印章就完成了。
(在篆刻小站上见一个哥们用化妆盒作篆刻工具盒)
当时,我觉得很神奇。
晚上就再也睡不着觉,心里念念地想着要刻一方自己的章,想想,才几岁个小娃娃。第二天,就去找刻章的买章料,再到工艺品商店里买木刻刀,找家里的水磨石磨刀,然后就按照流程自己刻。
当然先刻自己的名字!想想就心动,刻一个自己名字的印,拿着走到同学跟前,一盖一个名字,多牛。
(小时候找的章料,现在还存有一方)
但完全刻不动!这种章料太硬了,我的刀刻不动。后来尝试过各种刀,用钢锯条自己磨过刀,用铁钉到铁路上让火车给轧成刀,但总归刻不动。
突然有个机会,就翻到了老爸订的杂志叫《书法》的,里面有篆刻的内容,从此一发不可收,后来又自己订了《青少年书法》,一点一点地学了起来,这才正经算是入了门,但完全没有拜过老师,于是,一直处于入门的状态,就算后来到初中、高中阶段参加比赛拿了奖,也收到一些信函说要收入某集子,加入某协会之类的,都一概不回应,就保持在入门的水平和状态,自己沉浸在古人的印章里出不来。
(1987年的《青少年书法》,还是篆刻专号)
现在回想起来,走的弯路真多,但并不后悔,挺好玩的。
要是当时有个我这样的人,给我讲一讲,篆刻应当怎么入门,那该多好啊。于是,一直在写这方面的文章,希望帮到感兴趣的人,完全就是分享,没有其他的目的。
现在觉得学篆刻,特别是后期的创作,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一个篆刻作者,可能要具备必不可少的书法、绘画、文字学、美学的知识外,甚至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戏剧、建筑、文学等各类文艺方面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力、思辨力、艺术感觉等,才能谈得上篆刻创作,也才真正能对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等等各种篆刻相关的内容心领神会,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篆刻这门艺术才有意思,才有趣味。
今天把思路理一理,说说,篆刻入门的事儿。
我这里说的是真正有志于学篆刻的入门,因此,要求可能稍高些。
(汉印)
吴颐人老师说临刻加“画印”总不能少于500-1000方。我不认为这个要求高,甚至认为这算是更底的要求,其中汉印总要临刻个100-300方,高的可到500方,其他的那些大师印、名家印,再临上500方,大致就可以入门了(还只是入门)。
前期要做的事情,说刻“回”字,刻一字印、二字印,这些都是基本训练,因为这个阶段,就是练习一下刀法,要解决的是奏刀沉着,而不是在石面上滑来滑去的“漂”着,掌握基本的冲切刀法,能够把线条刻得平滑光洁,应该连着的地方不刻断,应该饱满的地方不纤瘦,应该匀称的地方不偏颇。有人说,三天就可以做到了,其实,刻上一个月也不为过,有些细节,自己认为掌握了,其实,还差得远。
(早期刻“回”字)
接下来才是摹印,这是需要专门讲的一件事,回头专门写文章,为啥要摹印,很清楚,就是跟书法一样,知道前人怎么刻某个字的,甚至还学会了怎么写这个字的,摹印的整个过程,都是“心摹手追”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看了古人的印面,临写下来或者描下来了,甚至也上石了,但手上的功夫不一定能够达到,刻成跟前人一样。这个过程中,审美总是在前面带路,觉得好,想学,一点一点的动手学,直到能刻得一模一样,形神兼备才好。
1000方各种汉印、名家印临完,大致就入门了吧,于是可能要找自己的风格了。这里有个分野,你看自己往哪个方向走。
(丁敬的一方姓名印)
吴颐人把风格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工整类的,比如汉印里的工整的,王福厂的,赵叔孺的,陈巨来的这一类;一类是粗放类的,比如汉印里面的将军印,吴昌硕的,齐白石的,钱瘦铁的,来楚生的这一类;还有一类介于两者之间,或近工整,或近粗放,比如赵之谦的,吴让之的,黄士陵的。李刚田老师则把这三类分别称为精金美玉式和野山荒原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形态。不管如何称呼这些风格,大致就是两个极端一个中间的临界点,自己找到喜欢的风格,下功夫钻研就好。
找到喜欢的风格之后,在风格里找出喜欢的大家印谱,一方一方的临刻、体会,一方一方地揣摸,这时基本可以搞一些零星的创作了。
不过,还是在入门状态。有些朋友说,三个月,篆刻就入门了,不假,真的是入门了,但可能这个门期要入好久好久。
欧阳询的楷书历来被评书者公认为古今楷法之一。欧书点画精确、结构严谨,达到了所谓“一画不可移”的境界。欧书还很富于变化,在端庄凝重之中表现出生动的变化。 可能好多人看到过钟明善先生的观点:由于欧字规矩严结构平稳、端正至极,后世科举取士以欧字为考卷的标准字体。这样写下去越写越板正,最后就成了被书家讥笑的没有生气的刻板的馆阅体。其实这是学欧体进入歧路,变味了。这也就说明欧体难学。这正是他的价值所在,书家为什么愿意写欧体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大多数人学书法都是从欧体开始的,时间长,体会深。二是因为难,所以才显示功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