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都是礼仪之邦,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小孩儿满周岁,都有一套规矩。比如婚姻,在古代是由不得自己的,一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的夫妻都是在结婚那天才看到对方的真面目。在这种习俗下,产生了不少将就的婚姻,男男女女毫无幸福可言。但是也有一些聪明的男女,他们用另外的方式去寻得心仪的另一半,像比武招亲、以文会友。
比如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以对联招亲,虽未有人能对上,却也是佳话一段;比如在民间,有女子以“山洞之中一眼泉”对联招亲,等来秀才脱口而出……
女子对联招亲
隋朝隋炀帝年间,皇帝偏爱江南,尤其是江都(今扬州),热闹非凡。这日,江都附近的瓜洲镇正值庙会,各种摊贩各种吆喝,别说小伙小姑娘,连老人小孩都出来凑热闹。
人群聚集最多的是李家饭店门前,男男女,水泄不同。挤上前去看,原来是李家女儿李宛儿在招亲,只是这招亲的方式不一般。
只见饭店横匾两侧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上联是:“山洞之中一眼泉”,下联呢,却是空空如也。明眼人一眼就看出,原来李家是在对联招亲。
这李宛儿,刚死了丈夫,虽然说是个寡妇,但是才貌双全,陪嫁丰盈。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这“山洞之中一眼泉”说的是什么?
对联这种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相对诗词来说,在民间是更广为流传的。它更像一种文字的游戏,从基本的工整、对仗到字意、字形都能环环相扣的经典语句,不但能体现一个读书人的文字造诣,更能体现作者的情商与智慧。
面对李家出的这个没来由的上联,不管懂还是不懂,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排队上前对对联。
只是从清晨到傍晚,也没有哪个下联是符合李宛儿心意的。父亲见状,叫下人收拾门摊,自己则安慰女儿:好事多磨,良人难觅,咱们明日再来。
山洞之中一眼泉
说起李宛儿,她也是闻名十里八乡的俏姑娘,不仅长得好看,更是饱读诗书,颇有才情。古时候女性地位低下,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部分的女性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李宛儿很幸运,不仅家境殷实,更是有个开明的父亲,从小便请了师傅来家中教她识字、读书、写文章。
当李宛儿长大成人,到了婚配的年龄,说媒的几乎踏破了李家的门槛。面对这种善,小姐很明确的向父亲表示:对方钱财多少,相貌如何都不计较,只要求对方满腹经伦,熟读圣贤书。
很幸运,李宛儿等来了个志同道合的丈夫,二人双宿双飞,读书写诗,好不惬意,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也许是情深不寿,没多久,还没等诞下一儿半女,李宛儿的丈夫就因病而去世,撒手人寰,剩下她一人守着宅子,空虚寂寞冷。
没多久,李宛儿回到了娘家,但是依然整日思念丈夫,郁郁寡欢,平时除了一日三餐,也就是翻翻书籍,书里的诗词与故事多秋凉,又引得她顾影自怜,好不伤心。
如果是在现代,遇到这种事情,女性们还能化悲痛为力量,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发狠搞搞事业。但是在古代,女子以“三从四德”为行为标准,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都是依附着男人而生活。她们从未独立生活过,社会也不会给她们独立生活的空间。
李宛儿还算比较幸运的,至少她可以安心的住在娘家,不用为生计发愁,父亲愿意继续供养她。古代女子通常在嫁人以后就被娘家人视为外人,将来不管发生什么,娘家人是可以不闻不问的。
都说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一段新的感情。父母不忍心看女儿就这么消沉凋零下去,于是开始托媒婆给她寻找合适的对象。
渐渐的,李家隔几天就有人上门提亲,这边父母热情接待,那边李宛儿却意兴阑珊。刚开始她还出来见一见,后来慢慢的,连面都不露了,没有一个是她感兴趣的。
其实父亲是了解自己的女儿,知道她想要个读书人,但是毕竟女儿是二婚了,没有那么多好的让她挑了。
李宛儿也不是不心疼父母之人,看到父母如此为她操劳,她有愧疚。只是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她没有办法高兴起来,更没有办法让自己兴致勃勃的去相亲。思考良久,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古有比武招亲,今有她李家“对联招亲”。
于是,李家上上下下开始筹备“对联招亲”,除了张贴告示,更是带话给媒人们,如果还有兴趣提亲的,一定要来。父亲更是请了算命先生测算哪此日子是黄道吉日,最合适“对联招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见李宛儿提笔写下了一联上联:“山洞之中一眼泉”。
这上联在李宛儿心中已经很久了,不但包含了她对前夫的情感,更代表了她对将来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希望。如果有谁能对出她心目中的下联,那这个人,不但文采了得,更是心思细腻,思维敏捷,能洞察她的所思所想,和她就是有缘人。
秀才脱口对对联
李家的对联招亲已经过去两日了,别说上来对对联的人,就是看热闹的人也没几个了。父亲多少有点焦虑,这两日来对下联的也不乏些青年才俊,其中有些下联,虽然不惊艳,却也算是工整了。比如“森林中间半干河”、“铁棒旁边两山丘”、“山石岩下古木枯”等等,可是都入不了女儿的眼。
父亲劝说女儿,要不稍微解解释一下这上联要表达的意思,给点提示。可是李宛儿不为所动,只是让父亲和她一起耐心等待。
第三日,是李家招亲的最后一日,已是晌午都无人应联。父亲似乎也放弃了,不像前两日那样守在前头,他此时正在柜台内拔弄着算盘,也不知道是真的在算帐还是假装在干活。
晌午已过,日头正毒,父亲正打算歇息片刻,突然看到一书生站在门前。这书生面貌清秀,衣着简朴,身形单薄,只见他若有所思的看着门匾两侧的对联,然后缓缓道出:“乾坤寸心半月窗”,说完书生摇摇头叹口气准备转身离去。
此时端坐在阁楼的李宛儿有些激动,这个书生说出了她心中的答案,尤其是最后那一声长叹,更是叹出了他的惺惺相惜。终究,还是有这个人存在。李宛儿顾不得礼仪规范,站起身来,探出窗外,唤书生留步。
父亲听到女儿的叫唤声,忙走出门去将书生迎了进来。
听了父亲的一番解释,又看看李宛儿,书生这才了解其中的原委,一时间有些窘迫,连连拒绝。原来这书生是江都一介秀才,虽然学识了得,却是家境贫寒,身无长物。就刚刚,他还在为去参加进士考试的盘缠而苦恼,顷刻间怎敢谈娶妻成家,拿什么娶?
李宛儿听了他的遭遇,走上前去,问他:公子能否说一说这上联的意思?
书生作揖答道:“山洞之中一眼泉”,出此联之人,应该是失去了至爱,内心悲凉,仿佛生活在一个的黑洞里。但是她并不想放弃自己,她在努力给自己留一线光,等待着有缘人来解求她。
书生接着说道:我对这下联“乾坤寸心半月窗”,是想鼓励出联人,这世上总一个人把她放在心上,时刻惦记者她。
“那你为什么叹气?”李宛儿追问道。
“我叹气,因为我虽读懂了出联人的心思,却不是那个能救她于苦难的有缘人。”书生说道。
父亲听了二人的对话,走上前去,乐呵呵的对书生说,你就是这个有缘人,从此以后你就是我女婿了,只要你待我女儿好,好好考功名,将来读书的花费,全由我出了。
书生喜出望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之事。真是人生处处是惊喜,这一会的功夫,不但解决了他的难处,还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妻子。大丈夫成家立业,现在家已成,看来立业也不远了。
李宛儿也很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她的坚持,她终于找到了知心人。即使是在那个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时代,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妥协,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最终,故事迎来圆满的大结局,李宛儿与书生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书生,越发努力的读书,奋发图强,终于考取功名,成为一方志士。
而成就这段美好姻缘的“对联”,还在继续它自己的故事,创造着更多的佳话与传奇。
趣味对联
对联,是文学与智慧的结合。很多人会将它与诗混淆,相比之下,对联更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关于对联,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名人的故事,有的惹人嘻笑,有的引人深思。
比如苏东坡嘲笑好朋友佛印,出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在谈笑间就对出了的下联: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比如在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非常自信的道出了书院千百年来培养了无数人才,为国家为民族的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诸葛亮的草庐也有副著名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今天,不少的企业家都把这两句话裱在办公室或者更显眼的地方,以明心志;
比如毛主席在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时,送他们一副佳对: “二月梅香清友,春风桃灼佳人。”“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语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
对联,它和春节和古建筑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了华人的一种传统文化,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华人,就有对联。
参考资料:何青锋 编译 《中华对联故事》之《联句巧配姻缘》
赵林云《李清照:零落为尘芳菲永》
赵利伟《中国楹联故事》
谢建舫《中国古代文化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