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子出一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男子对出下联,女子脸红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流传着许许多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与文化载体,对联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对联以上下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著称,除了韵律优美外,其内容更是可以包罗万象。
或许正是由于对联这一文化瑰宝所具有的特殊性,古往今来围绕着对联,发生过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佳话。重温这些趣味盎然的对联故事,可以让我们透过故事领略到对联的风采与魅力,那些若合符节的上下联更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当今社会,人们随处都可以在家门前看到对联的身影,但似乎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或探究对联的起源以及它为何会形成如今这样的结构。根据历史学者们的不懈求证,我国最早有迹可循的对联出现于三国时期,实际形成对联的时间比此只早不晚。
最初,出于辟邪祈福的朴素愿景,古人会在家门前放置桃符,取桃木有所谓的“辟邪”功能。而随着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演变,诗词歌赋中讲求对仗工整的特点逐渐深入人心,与辟邪祈福的桃符相互结合的趋势也就成为了历史潮流。
五代时期,对诗词歌赋十分热衷的蜀国皇帝孟昶,在新春佳节时下令群臣在桃符上分别写上对句,开创了对联兴起的先河。而孟昶所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幅春联。
随着对联的兴起与发展,这种既讲究文学上对仗工整,又十分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千家万户的喜欢,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一幅对联是否完结,主要是看上下联的韵律是否协调相对、内容是否工整对仗。围绕着这一点,发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
由于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其上下联有着对韵律、内容的诸多要求,因而逐渐成为了一种考究对对联的人是否文采斐然、学有所成的简单方式。对于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来说,对对联所要考究的文学素养、音韵知识只不过是小儿科而已。
据说在古代的苏州,有着这样一户人家,家中的老爷张财主经商有道,家里钱财万贯。而张财主则有一个被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在优渥的家境培养下,张小姐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且精通琴棋书画,饱读诗书。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转眼之间张小姐就到了适婚的年龄,张财主自然想给女儿找一门好亲事。如果按照惯例而言,张小姐的亲事必然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张小姐也很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能由自己作主,找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如意郎君。
为了觅得好夫婿,张小姐想到了对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于是,张小姐央求父亲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标准找夫婿,提出了“对联招亲”的想法。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张小姐公布了自己所作的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张小姐在这一联中提及了常见的兵器“银枪”,并对它的锋利程度进行了一个形容,看似简单却暗藏深意。
在张小姐的上联公之于众后,自然引来了一些狂蜂浪蝶想要对出对联求娶佳人。然而,胸无点墨的他们并不能理解对联的规则与要义,给出的答案大都牛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这样一来,文化素养低的求亲者自然而然就被排除在外了。
就这样,张小姐用一幅对联筛选求亲者,杜绝了那些文才浅薄的草包,无意中发挥出对联的妙用。直到有一天,一位文质彬彬的俊俏书生胸有成竹地给出了他的下联。而面对能够对出下联的书生,张小姐脸红地表示了接纳与认可。
这位书生给出的下联是:“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书生给出的下联不仅在韵律上完全符合对联的要求,对仗极其工整。更为重要的是,书生通过这一短小精悍的联语,表露出自己十分远大的志向。
面对眼前这位才华横溢而又志向远大的书生,翘首以盼好郎君的张小姐明白,他就是自己想要找的如意郎君。于是,羞赧的张小姐宣布,这位书生的答案完全正确,符合自己“对联招亲”的要求。
就这样,这对郎才女貌、十分般配的才子佳人通过一幅对联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让后人称羡不已的佳话。婚后两人的生活称得上是美满幸福,而书生最终也通过刻苦攻读考取功名,实现了自己在下联中表露出来的远大志向。
正所谓“文为心声”,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表达的使命,对于对联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而言,道理也是相通的。通过一幅对联,行家里手们可以透过流于表面的文字去探查考究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性情品德,“对联招亲”看似传奇的背后,蕴藏着以小见大的道理。
而话说回来,对联之所以能够从古流传至今,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对联故事的背后所赋予对联的特殊生命力。作为后人的我们通过了解这些趣味盎然的对联故事,可以窥见对联独特的风采与魅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更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切实的理解。
参考资料:《对联故事》、《旧五代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