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联和古典诗词(关于近体诗和词牌格,以后讲诗词时再展开)中都要涉及平仄。而在对联中,平仄尤为重要,是学习对联的第一步。
1.什么是平仄?
平仄就是格律,就是平声、仄声安排布局的规律。平仄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今韵,即中华新韵,一种是古韵,即文水韵。
古韵适用地区的方言。包含入声字。
古今韵通用,但在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所谓混用,就是上下联或者本句中古韵今韵都用,这是不允许的,一副联中,要统一用一种韵。一般用古韵须注明。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2.怎么掌握平仄:
今韵比较好掌握,凡是普通话发音比较准的朋友,只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四声法,就可以了。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但许多朋友喜欢用古韵,紫雨也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古韵中有许多入声字,而入声字是计入仄声的,这样在对联中选词用字就有回旋余地,有利于发挥。
如:笛、竹、结、杰、节、洁、拂,独、读、哭等等,大家读读看,用方言读起来,是没有拖音的,很短促很干脆的,这就是入声字。
3.对联的平仄格式(马蹄韵)
首先,上下联平仄对立。上联处是平的,下联相同处就仄。好在学联起步总是先根据出句来对的,以后你玩的熟练了就会自己创作成联了。现在你根据出句对句,只要和上联相反的平仄就是没出律。
其次,平仄结构一般是马蹄韵。就是像马蹄一样,两两交替。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
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1:日暮秋风起
对句1:月盈孤雁鸣
上联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
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
平平仄仄平
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有的文章写的很复杂,许多格式,其实没必要记住那么多的,只要记住两两交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七言句中,还有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也是允许的。理由就不展开了。
再次,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上面例句下联不是
平平仄仄平,而是仄平平仄平啊。
这里就引伸出第三个要求:在马蹄韵的对联里,可以一三五不论,但二四六分明。就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一定要严格按律。不然就是出律。
这句下联出律的是在一三的位置,这就是允许的。
4.对联的特殊平仄格式(意节点)
对联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如:空山/入醉/轻如/梦
夜雨/淋醒/迷中/人
这个意节点和马蹄韵一致,所以就是马蹄韵。
但是:
十八公/道旁/介寿;
重九节/塞上/称觞。
月/如钩,何人垂钓太湖鱼
这些意节点都破了马蹄韵了,有的是三个字,有的是一个字。其平仄就必须按意节点来定。一般是在长联中用的比较多,所以这里暂不介绍。
和平仄依据一样,一副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5.不计平仄的有哪些?
使用领字、有规律的重字和虚词,只要在上下联相应位置一致,词性相同,就可以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以端午怀屈原入题。
上联:天问/虽/绕梁,怎敌他朝廷昏聩,谗言奸吏,到末了:山河破碎,壮志未遂含泪去!
下联:离骚/却/留世,终成我华夏文明,爱国诗人。从来是:端午伤悲,九歌当哭唤魂归!
这里,上下联都在同样位置按意节点定平仄。下划线的都是领字,可以不计平仄,但要在同一位置。
又如虚词:
上联:九歌离骚,忠骨谏言名载史,竟然滚滚汨罗,血泪沉江:怒水哭,诗人,身兮殉去!
下联:千年端午,龙舟竞渡粽飘香,只为长长岁月,楚天极目:伤心悲,屈子,魂兮归来!
兮是虚词,可以不计平仄。而在此联中,又是有规律的重字,所以是允许的。
再如: 古色古香弹古韵
新人新事入新词
就是有规律的重字。但是也必须避免三仄尾、三平尾。
6.平仄禁忌:
对联遵循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有时看到有的朋友出句收尾是平声,就把它放到下联的位置上,有的朋友还不理解,其实这是对联的要求。
必须强调的是:上联最后三字不能连仄(如:入美梦,就是三仄尾了) ,下联最后三字不能连平(如:夕阳红,按今韵就是三平尾了。这时如果掌握古韵的朋友就可以把夕作为入声字,当然前提是上联也是古韵)。
总结一下:本篇主要解决对联的平仄问题,也就是节奏相应,上下联平仄相对,本句平仄相替。整副联语因此就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对联艺术同样如此。格律都是第一标准。当然,一副联的好差最终是意境,但是平仄是必要的基础。
最后出个上联,大家来比比:
上联:梧桐夜雨秋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