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灵隐寺有一幅14字的对联,历经1700年风雨,道尽天下大智慧

zydadmin  20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之一。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它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闻名遐迩。

灵隐寺初创规模不大。

梁武帝曾赐田给灵隐寺,使灵隐寺初具规模。

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有9楼、18阁、72殿,房舍1200余间,僧众3000余人。

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灵隐寺两度重建,最终拥有7大殿、12堂、4阁、3轩等,形成今日规模。

清代康、雍、乾时期,3位皇帝多次巡视江南,驻跸灵隐,赋诗纪游,刻碑立寺。

尤其是康熙帝玄烨,一生6次南巡,5次驻跸灵隐,赐额留诗,可见他对灵隐寺情有独钟。

由于三朝帝王优礼有加,灵隐寺在清初有百年隆盛之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灵隐寺遭到毁坏。

1937年年底,日军入侵杭州,灵隐寺再度遭到严重破坏。至1949年7月,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坍,殿内3尊泥塑大佛也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指示修复灵隐寺。

1952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

这次修复,改原砖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1954年大雄宝殿落成。

1985年起,灵隐寺制定全面恢复寺院10年规划,投资5000万元,将灵隐寺建成了一座亭台楼阁齐全、殿堂寺宇配套的佛教丛林,江南千年古刹从此再现雄姿。

如今,很多人到灵隐寺,一是为许愿,一是为静心,还有人特地到这里观看楹联。

杭州灵隐寺,寺大殿多,楹联无数,其中有这样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初读此联,似乎有一种颓废感,还透着几分忧伤。

然而,静下心来想想,又觉得对联中表达的含义深刻,富含辩证的意味。

人生是一个大题目,其中充满着无限的凶险和未知。

人的一生不但要用功修炼修为、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足够强大,还要随时应对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无数客观条件的考验。

所以,要获得成功,很是不易。

如果想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称心如意,就更加地不容易。

所以说,经过一番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之后,结果能够达到“半称心”,就算不错了。

说实话,努力了,也奋斗了,可是效果不佳、收获寥寥的事,我们见过、经历过的还少吗?

可以说,“半称心”,算得上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结果,也是一个很可以令人接受的结果。

诚然,崇尚完美,追求称心如意,是每个人的理想。

生活中,也无不显示着充斥这样的理想。

比如说,多日不见的朋友,会以“心想事成”向对方致意;

逢年过节,也会用“万事如意”与亲友互致问候。

但祝福终归是祝福,并不能代表现实。

实际情况是严峻的,甚至是冷酷的。

我们不否认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存在,也不排除许多人都能健康快乐生活的事实。

但一些不可抗拒也防不胜防的天灾人祸,仍在不挑时间、不选对象,随时随地地发生着:

天生疾患不健康,父母早逝,少年失学,高考落榜,没有知己,好友遭遇不测,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穷困潦倒,破产毁业,遭人陷害,身体患有严重疾病……

这些人生的大悲剧就不说了,夫妻不和、子女啃老、朋友反目、收入太低、看病太贵之类的“小事”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经常都在体验吗?

正因为如此,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常十有八九,而自己的那点事儿能够说得出口的不过十成中占二三成罢了,其余那六七成呢?

对不起,因为羞于启齿,也就免谈了。

诸多不如意的事实和现状,足以令人把“半称心”的人生目标当作一个理想的追求。

西方谚语: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永远在你背后。

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身处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不要苛求,切忌贪婪,记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古训,只有“万事只求半称心”,才能坦然地面对复杂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与大家共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62029.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