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灵隐寺一副对联,悬挂了1700年,帮助无数读者摆脱迷茫走向成功

zydadmin  37

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最早的记录佛教文化传入我们国家的时间是公元六十七年左右。佛教思想传播到我们国家后,传教的高僧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在翻译佛教的著作,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融合之后,在东晋时期迎来了佛教的第一个兴盛的时刻。

而这一个时期也正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庙灵隐寺的建寺时期。我国远近闻名的寺庙:灵隐寺也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最早是在东晋,并且由国外高僧建立并且命名:灵隐。

并于历朝历代不时的修缮和使用,在将近一千七百年的时光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最终于清朝时期完成了最终的修缮和整理才终于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灵隐寺。

而让灵隐寺远近闻名的是我国民间的传奇人物,济公的故事。他作为一位和尚,却酒肉穿肠过的放荡不羁,吊儿郎当,成日里无所事事的样子实在不像一位“好和尚”。

与平常我们接触的,和传统观念里所认为的正规的和尚高僧形象相差甚远。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不着四六”的和尚却也是百姓口耳相传的实打实的一位“活佛”。怀揣着为善,我佛慈悲的思想,游走人间的同时行善世间,真真实实为百姓做好事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人民的心中。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灵隐寺就是人们心中十分崇敬的寺院,无论有钱还是没钱,大官小官还是商人农民,都对灵隐寺十分的尊重和向往。而人们来到这座寺庙以后,无一不对这座香火鼎盛的寺庙前的一个对联产生或者是惊讶或者是释然的心情。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这个对联会是什么内容呢?能让无数的人开怀释然,无数的人回归本心,这该是多么有力量的一段话吧,这该是多么激励人心的一段话吧。可是要说一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不是的,一个都不是。我们要知道,这是佛教的庙堂。这句话既不是励志的语录,也不是鼓励人的话。

这副对联就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句话的前半句中的多如意,我想或许可以解释成为都如意或者事事成功的意思。我们要知道人生哪里有那么多成功的机会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叫人们想开一点,如果遇到不成功的事情,不妨去想一想自己成功的事情。不要苛求自己,因为没有人的人生是事事成功的。这句话的后半句中的半称心在我的理解中是哪怕有一半也好了。

如果放在我们完整的人生中的意思就是哪怕一生之中有一半的事情是合心意的也好了。如果放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中就是哪怕得到一半也好了。

也许得到的是心得体会,也许得到的是某种能力的增长,也许是别的东西。总之这一句话中满含宽慰,在这样一座寺庙里,千人千面,千万颗宁静的内心面对这样的宽慰或许会收获更多,我所没有能感受到的东西。

佛教讲“缘”。其实很多人也很疑惑,什么是缘呢?我想对我来说大概是喜欢,但不强求。我会去做努力,为了想完成的事情做准备,成功了会很欣慰,失败了也会沮丧。

但是面对失败一定不要自暴自弃,因为在追求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得到了收获了很多感受和体会。

正是在追求的路上,在完善自己的路上发生的事情,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想法,心得和体会才塑造了我们。

因为塑造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内在的精神和思想,而不是空泛某一个位置,某一个徒有其表的成就。

有人曾经说,生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很赞同,因为人性的欲望和想法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了这个就会产生拥有下一个东西的念头。

人的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思想。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不是由这一个结果决定的。 什么是缘。在我看来,缘是向着一个地方去靠近,向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这样子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体会就是这件事带给我们的缘。无论我们努力之后得到的结果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清楚一件事:我们人生在不断的发展。

也许属于我们的“缘”是为下一次做准备。所以遇到困难不要气馁,拥有开放的,豁达的内心,拥有大格局的思想,要有人生永远是为下一关做准备的想法,会过的更轻松,更愉悦,更享受当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62038.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