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运用对联知识 促进语文教学

zydadmin  25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使用对联配读,结合课文征对,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对联,结合生活运用对联等做法,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课堂不失浓郁的文化品味,为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受到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我经常将对联引进课堂,或讲对联故事,或师生共同赏析妙联,或大胆撰写有奖征对,师生迷醉其中,其乐融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对联知识 ; 语文教学

1 在教学中使用对联配读

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现在刻在醉翁亭上的一副名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让学生在古今对照中去品味醉翁亭的文化底蕴。教学《岳阳楼记》后,我进行了拓展,教读了清代何绍基写的岳阳楼的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崎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学生从新颖的别致的联语中了解到与岳阳楼有关的史实传说和风景名胜。讲鲁迅小说时,我总要引用美国著名进步作家爱德加?斯诺在鲁迅去世后撰写的副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很好地帮助了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思想界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好地识记鲁迅的主要作品。

2 结合课文征对

有的课文本身就有大量的骈对句,为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悉心揣摩,我经常进行简单的对句游戏。如学习《马说》、《陋室铭》等文时,在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后,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或者任意读出课文中下句,要求学生对出上句。然后点拨:对对子在形式上有一定的限制,如结构必须一致,词类必须相同等,在内容上也有相应要求,如上下联的内容要相互关联等。在学生对对偶句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积累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文情境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为了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师言明佳者有奖,结果学生热情高涨,为了对出像样的下联,他们逼自己对课文字斟句酌,辨别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在玩味、品评、思考的过程中,准确完整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讲学生可以不受声韵方面的限制。有了课文参照,学生完全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如学了《爱莲说》后,老师出上联“周氏爱莲比君子”,学生就对出了“陶公喜菊胜群芳”;学了《范进中举》的第一部分后老师出上联:“胡屠户臭嘴骂门婿”,学生对出了下联:“范讳进醉心迷科举”。对对子在限制中又含有启发的 因素,它给属对者以诱导和刺激,同时又留有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一点正像我国旧体诗词一样,虽然格律限制极严,不料却有无数名作名句传世。不要低估当代中学生的创造力,有时他们对出的佳联往往令老师也赞赏不已。

3 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对联

学生能够欣赏对联,对于对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带动语文能力多方面的提高;学生能够对出对联,不仅会对思维起着“梳理”和“激活”的作用,而且表明语文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更高层次上的是创作对联,这对语文能力更是多方面的锤炼,要讲构思,巧立意,选词语,辨词义,判词性,排语序,等等。依据课文内容,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广泛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对联。

可以创作对联概括故事情节。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我要求学生撰写一副对联来概括这种变化,学生乐于参与,撰出不少好联,如:“有钱便是福星,无钞即为瘟神”、“富在天涯盼相聚,穷到眼前不认亲”(仿《增广贤文》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可以创作对联分析文章主题。如教学《醉翁亭记》,分析其主题时,教师点出“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创制一联抛砖引玉“壮士无醉忧人忧己忧不尽,贤仁有志乐山乐水乐无穷”,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撰联与老师相和。有学生撰联云:“醉翁亭何香也?泉香花香山肴野簌香醉翁之酒最香;琅琊山安乐哉?山乐水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与民同乐。”“醉乎?醉翁于亭醉也,醉于酿泉而醒于心;乐哉!太守同民乐也,乐之山水而愁于怀。”这些联语很好地表达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丝毫不比老师逊色。

4 结合生活运用对联

对联到今天仍有广阔的应用天地和发展前景,例如广告词与报纸新闻的标题,大多使用对联,不仅别致新颖,而且引人注目。若能结合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对联,则符合语文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归社会实践的规律。每年的春节,我都要给学生布置一项特别的寒假作业,或要求学生结合家中情况自己撰联,或要求学生自己用毛笔书写对联,或要求学生抄录见到的有特色的春联等。今年,我在班上搞了一个有奖征联活动,要求班上每位同学为自己的班级拟一对联。学生人人参与,较好的如“规范一言一行,珍惜每分每秒”“今朝藏龙卧虎,明日横空出世”“你心我心同学一心心藏鸿鹄之志,此地彼地大家同地地利勤奋之学”。这些联语表达了大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更让老师欣慰的是,新世纪的中学生竟然要和古代的大才子一比才华。且看流传于枞阳的一则名联故事:明末重臣何如宠少时随塾师进城,来到一山,名叫白鹤峰。先生见一白发老翁挑一担白菜,遂触景吟出一联:“白鹤峰下白发老翁挑白菜”。后来他们回城时过一名叫黄泥岗的地方,有一黄毛小儿正在地里看黄瓜,如宠灵机一动,对出令人叫绝的下联:“黄泥岗上黄毛小儿看黄瓜。”我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后,以为学生会佩服如宠的才思敏捷,孰知有学生不以为然,声称能对出比何如宠更好的下联。结果该学生对出了:“红河谷里红衣少女理红妆”,并解释说:“《红河谷》《红衣少女》乃电影名,‘理红妆’语出《木兰诗》,这都是典故呢。”我禁不住叫好,承认此联意境高出何如宠一筹,深感语文教学中引进对联这潭活水,给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

陈寅恪先生说过,对对子“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我以为,私塾中的“对课”训练不该一下子从语文课堂中绝迹,若能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思维与语言的训练,丰富其文化底蕴,将对联引进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lzdww.com/read-62692.html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