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1篇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古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
第三,春联的张贴不能有误。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上下联不可贴反。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北京美都收藏大观园于2016年1月31日上午在美都收藏大观园2楼展厅举行了“未去申来迎新岁,携手迎春送祝福。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2篇
我国民间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过去,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扫尘搞卫生,除旧迎新;还要准备年货,什么鸡鸭鱼肉,什么糖果糕点,等等。另外,屋外要张贴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和福字,门前要挂上大红灯笼,门上要贴上门神像,屋里张贴上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会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这些活动为节日的到来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春节一到,便要燃放爆竹。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传说中,要赶走“年”这种恶兽,需要用爆竹轰,于是有了燃放爆竹的习俗。这其实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春节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离家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全家老小在一起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我国北方地区在除夕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饺”谐音“交”,做饺子要先和面,“和”音“合”,所以吃饺子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春节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洋溢在大街小巷。我国一些地方春节时还会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有所不同。
春节的许多传说与习俗,道德意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