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春联内容的变化调查报告
春联内容的变化一、
前言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
,
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
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中国的文学形式
;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
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
二、
春联起源
春联
the?couplets?of?the?spring?festival?,
读作
chūn?lián,也叫“春贴”、
“对联”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中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
;
春联
,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
,
桃符长六寸
,
宽
三寸
,
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
,
造桃符着户
,
名仙木
,
百鬼
所畏;”所以
,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
,
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
,
宫廷里
,
有人在桃符
上题写联语
;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
,
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
直到宋代
,
春联仍称“桃符”;王安
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
宋代
,
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
,
叫“春
贴纸”和“春联”;
有时过年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来春联题写在桃
木板上
,
后来改写在纸上
;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
,
红色有吉祥
,
避邪的意思
,
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
写
;
但庙宇用黄纸
,
家里老人去世了
,
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
,
守制服孝未满用白、
绿、黄三色
,
第一年用白纸
,
第二年绿纸
,
第三年黄纸
,
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
故白绿黄三
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
,
次年贴蓝对联
,
第
三年贴绿对联
;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
,
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
春节普天同庆
,
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
,
猪舍
,
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
,
寓意六畜兴旺
,
格式
一般为鸡鸭满圈
,
牛羊成群
,
六畜兴旺等
;
对了
,
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
好事
,
下界降吉祥
;
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
,
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
,
俗称送灶
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
,
地内长黄金
;
意为只要辛勤劳动
,
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
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
,
地厚载群生
;
短短
10
个字
,
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
进去
;
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
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
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
三、
春联的
变化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
,
在公元
964
年岁尾的除夕
,
他突发奇想
,
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
,
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
,
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
这
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
第二句的大
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
由此开始
,
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
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
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
,
不只是避邪驱灾
,
还增加了祈
福、祝愿的内容
;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到了宋代
,
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
已经相当普遍了
;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
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
,
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
况
;
同时
,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
,
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
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
,
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
美好心愿
;
“春联”一词的出现
,
则是在明代初年
;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
,
喜欢排场热闹
,
也喜欢
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
,
就想推广一下
;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
,
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
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
,
来迎接新春
;
大年初一的早晨
,
朱元璋微服巡视
,
挨家挨户察
看春联
;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
,
他就非常高兴
,
赞不绝口
;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
,
朱元
璋很是生气
,
就询问什么原因
,
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
,
过年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