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谁也火不过哈尔滨。”
元旦假期三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者均达到历史峰值,真可谓是“泼天的富贵”了。
放眼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人头攒动,“小土豆”“砂糖橘”一个热搜接着一个热搜。
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黑龙江政府甚至专门发布一封致海内外游客的感谢信,直言“您的传扬,把很多黑龙江人都‘整不会了’”。在外界看来,哈尔滨已然接棒淄博,成为新晋网红城市“顶流”。
【从“宰客雪乡”到“火不过的尔滨”】
在这之前,谈起黑龙江旅游,很难绕过的一个话题就是“宰客雪乡”:
2017年,黑龙江雪乡就曾因宰客、高价等问题遭遇“形象雪崩”,口碑一落千丈;
2018年,当地导游明说的“9个月磨刀,3个月宰客”,让雪乡再遭“宰客”质疑;
2020年,15元一根的景区烤肠,以及黑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又让雪乡成为了舆论焦点;
大家期待中的雪乡是什么样子?是白雪皑皑、松柏苍苍的美丽风景,是热情好客、宾至如归的东北味道,但关于雪乡的一次次舆情,似乎成为了黑龙江旅游的一个“痛点”。
黑龙江如何打的翻身仗?
谈起哈尔滨的第一波火爆,缘起“退票”风波。哈尔滨一连串的应对措施,被称为以“退”为进神操作。景区有各级领导现场办公,致歉、整改、退票,态度诚恳,引来八方网友隔岸“声援”。
《致哈尔滨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再一次拉高冰城的“温度”。“以客为先、以客为尊、以客为友、以客为亲”,不仅是政府的号召,更成为市民的自发行动。地铁,冰雪大世界到太阳岛区间摆渡免票。出租车,从快从严从重处罚宰客现象。
姚先生(后排)开车免费送烟台游客。哈尔滨日报 图
《哈尔滨日报》也对此予以报道。报道称,2023年冬天,随着南方游客的大量涌入,哈尔滨的“活雷锋”们纷纷“上岗”。在工作之余,他们开着私家车当起了“顺风车司机”,只要游客在路边挥手,就可以免费乘车,让“南方小可爱”们着实感受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尔滨,为什么能成为“顶流”?】
有网友评论说,“三亚做梦都没想到,今年最大的对手是哈尔滨”。
哈尔滨,真的“低调”太久了。
论历史荣光: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有“共和国长子”之誉,经济更一度跻身全国十强,新中国第一架自主制造的飞机、第一架直升机都诞生于此。
论区位优势:哈尔滨是东北亚地区的中心枢纽之一,也是中俄关系的桥头堡,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在新一轮全球地缘变局中更成了最大受益者。
论城市风光:哈尔滨有着“冰城”之名,历来都是冰雪旅游的重镇,而东西方文化交融,让这座城市充斥着欧式建筑、音乐文化和俄罗斯风情,颇有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既有东北千里冰封的风土人情,又有中俄文化交融的场景,这些都给哈尔滨的“顶流出圈”培养了肥沃的土壤。
而让哈尔滨出圈、变的炙手可热的背后,离不开它展现的整体氛围:朴实、热情、厚道。
为啥大家都叫它“尔滨”?其实这源于网友的一句玩笑:“为啥叫尔滨?因为本地人都没见过这些新鲜玩意儿,‘哈’不出来了!”
给冻梨摆盘,把交响乐搬进商场,在广场建起“温暖驿站”,有网友说,我在东北待了30多年,从来没见过这阵仗,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客人们,哈尔滨啥好东西都往外掏:
大家想在索菲亚大教堂拍带月亮的雪景,他们就直接搞了个人造月亮用无人机挂上去。
还给冻梨精致摆盘。
把交响乐演出搬进商场。
在松花江上升起了热气球。
大家想在冰面上上演“速度与激情”,他们搬出气垫船。
大家想感受火热氛围,他们将冰雪大世界变成了“蹦迪”现场。
就连鄂伦春族同胞,都被请出来表演驯鹿了。(注: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鄂伦春曾以狩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北方森林游猎文化。)
自家没有的,尔滨出远门给你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