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是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
“比较夸张,一个博士生如果是在这个领域对口,刚毕业出来,起薪200万还是能看得见的,这还不算股票。” 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戴科彬说,现在AI人才确实水涨船高。
人才协会项目总监陈文杰也提到,在近期组织的一场产业级大模型相关活动中,有北大软件工程相关实验室的教授说,“他们的团队现在出现了学生还没毕业,已经有大公司几百万去挖他的人了。”
早在年初,中国的大模型从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频频踏上了往返中美的航班,一方面是去硅谷交流取经,另一方面则是招募AI技术人才。
动辄上百万的薪酬福利、,和供需不匹配导致的人才缺口问题,让猎头市场也变得忙碌。有猎头表示,一个的相关人才往往被好几家猎头公司争抢,想要为企业成功找到一个候选人,往往要花2-6个月时间,行业面临着比较大的寻访压力。
“抢人大战”中,和从业者、猎头一样敏锐的,甚至还有北京、杭州等地的丈母娘们。她们出入AI行业大型会议,手举标语牌开出丰厚条件,希望在AI人才中觅得佳婿。
而在一波波抢人热潮的背后,面对人才缺口,如何培养AI相关技术人才与应用人才也成为新的挑战。
招人难:5个岗位争夺2个人才
初冬的北京,最低气温已至零度以下,在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元宇宙协同发展组织的会议室里,AI应用工作组一场关于AI人才培养的话题讨论火热。
戴科彬和陈文杰的发言,让不少在场人士感同身受。
AI应用工作组执行组长、行行AI创始人李明顺提到,自己投了不少博士的项目,普遍反映AI人才难找。
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程度的天花板,算法工程师决定了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上限,目前算法岗人才紧缺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在应用方面也亟待相关人才培养。尤其是伴随“百模大战”的打响、大模型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企业与个人的实践过程中,让大模型技术实现产业应用落地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鸿沟源于对AI新技术的认知不足、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够以及对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其中一大痛点就是AI人才特别稀缺。
未来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倪金松谈及,自己在招聘AI人才当中,急需大模型的算法工程师,更细分还包括底层的算法开发如模型训练、调优、推理加速等等,但招人中会发现,“可能四五百个人里面会有一个是做这个领域的,而且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有所涉猎,还不是全面性的。”此外,企业里AI的产品经理、架构师也几乎没有现成的,目前是由企业自己来培养。
集团副总裁李婷刚刚结束校招,她举了个例子,“17个人投简历,只有2个人稍微能够专业对口,但也并不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是偏向于产品、偏向于项目管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