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节日的氛围日益浓厚,祖国各地升腾起浓浓年味,“中国红”染红了城市,年货市场热闹非凡,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备年货,过新年,春节的仪式感离不开年货。置办年货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在唐宋以后,赶集与赶会成了民间贸易的主要形式,其中,要数一年一度的“赶年集”最为热闹,清朝《京都风俗志》描绘了当时赶年集的场景:“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随着时代变迁,“赶年集”也悄然变化,从“赶年集”到逛商超商场;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购置传统的“吃穿用”到“文化年货”走俏。年集的广度、深度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中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人们通过置办年货犒劳自己和家人一年的辛劳,企盼新的一年可以有更美满的生活。
年集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擦亮地标名片、讲好本土故事的重要窗口。全国网络年货节,一根网线网罗天下好物,串出年货市场新活力;山东济南,“民间风味”十足的黄河大集汇聚美食、戏曲、手造、非遗于一体;苏州观前街,22家老字号共同组成的集市汇聚起各类苏式特产……各具特色的特产与非遗文化在年货大集中亮相,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燃旺了消费信心,升腾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赶年集”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创造。年画不再只能贴在墙上,日历、红包、年货包装上也有了年画的身影;糖画不再只画龙凤走兽,也拓展了名著人物、卡通形象等新题材;剪纸从单纯的红色平面剪纸,发展出了彩色剪纸、彩编剪纸、立体剪纸等其他新形态。在“土特产”这篇文章中,非遗文化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新发展为年货增添了“年轻态”。年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就像是世间美好的万花筒,带着欢喜的大红大绿,厚植了人们的家国情怀,晕染了国人一代代的年味,根植于人民、发源于乡土的年集也不断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从过去的远道而来“肩挑肉扛”,到现在的提前下单“一键送达”,技术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蕴藏其中的文化密码始终如一,绵延千年的习俗韵味悠长,透过年货大集的这扇窗,我们品味正宗的“家乡味道”,感悟浓浓的“人间烟火”,也看到一个活力十足、魅力非凡的泱泱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