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可以理解,但要适度,不攀比、不跟风、不过度。 有很多方式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如果给家庭带来压力和负担,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
王忠武说,发放压岁钱是一种民间行为,是自发的。 “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这么做,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他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参照婚丧嫁娶的管理办法,出台倡导规范,形成软约束。 舆论和社会应劝阻不合理行为,提倡适度、适可而止。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多地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群众合理送压岁钱。 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近日在回复网友反映的问题时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压岁钱观念; 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分配纳入村规民约; 学习和推广其他地方的有效做法,促进理性储蓄。 坚决反对攀比和浪费。 江苏省宿迁市2020年发布的《人际关系9大新动向》中提到“‘压岁钱’不好吃,不给孩子用”。
此外,多地通过发出倡议书、举办相关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合理送压岁钱,强调压岁钱“不好吃”。 (本文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压岁钱怎么越来越涨了?” “我花不了少,但多了我就心碎。” “压岁钱已经赶上我每个月的工资了。” 随着春节的临近,关于压岁钱的讨论逐渐升温,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并为此纠结。
作为传统习俗之一,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颇有“年味”,代表着期望和祝愿。 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不断上涨的压岁钱不仅成为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让压岁钱不再“涉足”,回归连接感情、传递祝福的初衷,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同心愿。
“压岁钱发完,年终奖就没了”
过年走亲访友本应是一件喜事,但27岁的王雨馨却很头疼。 “我家要给七个孩子压岁钱,我老公要给五个孩子压岁钱,每个孩子600元。光是给亲戚和孩子的压岁钱就7200元。有的人过年-最终的奖金并没有那么多。”
王雨馨准备的红包。受访者提供
王雨馨的家乡在浙江余姚农村。 “小时候,长辈们基本都是给我200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200元已经没有了。最低也要600元,动不动就要上千块。这对我来说压力很大。”年纪大了,更何况是村里的人了。老头子。”
“每年我只能出去不能进来。” 她不是从来没有想过少付出一些,但一方面,她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另一方面,她也会受到别人的批评。 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不同意,“老一辈要留面子,我不给,他们就给。” 每个孩子发800元到1000元不等。”
70多岁的周震深受感动。 他给孙子们的压岁钱从2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元、200元。 “现在50块钱都没有了,我主要是种地挣钱,压岁钱花的最多,我总共有近20个孙子、孙女、侄子。”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告诉记者,压岁钱的初衷是表达对孩子健康快乐的祝福和期盼,初衷是好的。 然而,在一些地方,压岁钱却“水涨船高”,甚至给一些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也有人互相攀比,让压岁钱的意义有些“改变”。 这种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和反思。
拒绝与红包攀比,年轻人行动起来
年轻人中,有的为给晚辈发红包而烦恼,有的则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来自重庆的小飞就是这样。 今年,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同意只给孩子们发小红包,总共50元,“就是为了热闹、过节”。 以前,按照她那里的习俗,压岁钱大多是100元或200元。 每年春节她为此都要花费数千元。
“孩子有十多个,有的可能一年才见一次,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但不给是不可能的,又怕被批评。” “他们给的少了。今年我直接告诉他们,亲戚们都同意了,这样大人就不会那么紧张,孩子们收到红包也会很高兴。”小飞说。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希望过年回家,量力而行地捐出压岁钱。 大家才能和谐幸福,而不是被攀比、跟风所“绑架”。 “别出丑”、“别内斗”,他们互相解释道。
社交平台上,关于压岁钱的讨论逐渐升温。
王雨馨说,如果到了下一代,她会和同辈的亲戚商量取消压岁钱的兑换或者减少压岁钱的数额。
她非常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过去的传统是,大家都可以接受压岁钱来取悦自己,我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力所能及的都给,让孩子们不被剥夺过年的幸福。”压岁钱,红包的数额不大。” 既没有压力又充满节日气氛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专家:通过倡导性规范可以实现说服
在王忠武看来,要适当用压岁钱给“水涨船高”的趋势泼冷水,给事态降温。 “有付出就有回报,通常是回报的时候多付出,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压岁钱的数额可能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