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是社会学术语,指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亲戚交往和互动。几年前,有学者针对亲属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很多家庭中存在着家庭成员年龄越小、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少的现象。
春节期间,“断亲”的年轻人要不要串亲戚?他们又将如何处理传统的亲戚之间的交往呢?本期“今晚调查”针对春节的新习俗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14份。调查显示,看似“断亲”的年轻人其实与家庭、家族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春节期间与亲属的互动交往越发显得频繁且亲近,许多年轻人愿意抽出大量时间来陪伴老年人,身体力行地继承和诠释中华传统的孝道精神。
长大后我也会成为你
小任是家中的“长房长孙女”,从小就听说过很多家族故事。“我的太爷爷一生为近十位家族尊长养老送终,在那个时代是特别受人敬重的行为,家族里有什么大事都要请他来做主;我爷爷是孝子,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太奶奶,奶奶还因此得到过县妇联的表彰;我爸的性格不像爷爷那么好,他话少、不爱说笑,可逢年过节就要带着我去看望村里的长辈老人,平时别人家有事、儿女又顾不过来的,他也出钱出力、忙里忙外。我小时候很不理解,觉得他做这些事情也没人感谢他,也不懂得他一天到晚到底在忙活啥!”
小任原本在其他城市上学、工作,几年前才随新工作调任来津。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她离老家很近,却逢年过节也不回去,因为“回去就要走所有的亲戚,又乱又忙,没法休息”。到了天津,地理距离遥远了,她反而惦记着过年要回老家看看。“爷爷、奶奶年岁都大了,视频通话里看不清面貌上的变化,听声音却觉得他们明显比以前虚弱。去年国庆节,我原本打算出去玩,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找了个航班时间不合适的理由,改成坐好几个小时的高铁倒汽车回老家了。今年春节我也回老家,主要是想陪老人们聊聊天。”
小任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这两年,她开始自觉自愿地给长辈亲属买节日礼物、生日礼物,用快递寄过去,等接到对方的电话或者微信致谢时,自己也特别开心、满足。“很多老人日常生活没什么新鲜事了,日子过得挺平淡、挺没意思的。有个晚辈对他们好,他们就特别特别高兴,跟我讲好多好多话,情感特别真挚,特别打动人。”她说自己好像慢慢理解了爸爸、爷爷和太爷爷的一些做法,未来她也会愿意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做出相似的选择、承担晚辈的责任。
信息未必回 传统不能丢
在拜年方式上,半数左右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话或微信等社交软件拜年,四成左右受访者有登门拜年或视频连线拜年的安排,三成左右受访者会通过短信拜年,而选择通过电子邮件和邮寄贺卡拜年者占比最低。此外,仅一成受访者表示今年不拜年。绝大部分人坚持过年拜年的传统,通讯技术的发展则对拜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登门拜年仍然是最显诚意的拜年方式。
在过去,手机群发拜年信息一度十分流行,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商务客户乃至不太熟悉的人之间都会群发信息拜年。如今,近两成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很少收到群发拜年的信息了。近五成受访者表示收到群发拜年信息只会选择性回复,两成多受访者表示不会回复,只有约一成受访者还在坚持回复群发拜年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如何使用不同通讯方式有了更为确切、精准的规划。群发信息往往被视为更适合用于工作通知,而不是在春节这样喜庆的节日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次调查显示,九成多受访者对回复群发拜年信息缺少热情。春节期间,人们对社交活动的需求从“大而全”向“小而精”收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关注和回馈核心社交圈,也就是亲缘圈层。
年年包饺子 有人当“逃兵”
调查显示,年夜饭打算在自己家吃的受访者占56.69%,年夜饭在亲友家吃的受访者占24.20%,年夜饭在饭店吃的受访者占17.20%,有其他选择的受访者仅占1.91%。与2020年本版的调查数据相比,受访者的选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近期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则显示,预制菜首次成为中国消费者新春礼盒十大选择类型之一,已经成为受广大家庭高度重视的年货。人们在家吃年夜饭,但饭桌上摆着预制菜、年礼走动互赠预制菜的现象并不鲜见。
春节期间,许多北方家庭年俗活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包饺子。在本次调查中,也有七成多受访者会参与过年包饺子的家庭活动,其中约半数(50.32%)受访者年年都要包饺子,24.20%的受访者过去不参与但现在开始参与包饺子了;值得注意的是,22.29%的受访者过去曾多次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但现在已经当起了“逃兵”,极少数受访者从不包饺子。近半数(50.32%)受访者认为,过年包饺子仍然是重要的家庭活动;21.02%的受访者认为过年包饺子的传统重要性正在降低;14.65%的受访者从来不重视过年包饺子的传统;另有14.01%的受访者认为过年包饺子的传统重要性正在提升。整体来看,居民普遍重视春节期间的饮食生活,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努力从家务劳动中“脱身”而出或者寻找更为轻松的替代方案。
走动少 不等于不关心
网友阿兀在外地求学,寒假回津。因为亲戚基本都生活在天津市区,日常的通讯、来往又很频繁,所以她对“断亲”一说感受不深,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是‘00后’,我爸妈都是‘70后’,他们自己也常说,他们这一代的亲戚只是‘还走动’,但已经不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代人一样讲究‘妈妈例儿’了。我大姑就已经好几年不在天津过年了,我表哥在外地工作,也在那边买了房子,大姑一走就是一整个供暖季。我觉得现在连老人也都想开了,交通这么便利,亲戚之间想互相看看、聊聊天也不费劲儿;日常家庭群里的互动已经够频繁的了,所以像过去那样的亲戚走动就变少了。年轻人更擅长使用互联网,大家互相看看社交平台,什么近况都知道,没必要专门问候。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我觉得这样不能叫‘断亲’,因为亲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断,说不定我们用手机聊天说话,比过去亲戚们见面唠嗑还要多、还要频繁呢!”
今年过年,阿兀想陪陪太姥姥,爸妈对此十分支持。她表示:“太姥姥已经九十多岁了,耳聪目明,还能自己做饭!前几年大家商量着要不要让她住到养老院去,她也想去老年人多的地方生活。可是疫情一来,很多养老机构都不接待参观了,这件事就耽误了下来。我小时候太姥姥对我很好,所以我想陪她说说话,帮她做几顿饭。老人要吃软和的,我这两天正跟妈妈学做包子呢!做不好也没关系,我还买了好几种速冻包子,要是有太姥姥吃着好的,以后我还给她买!”
陪伴老年人 见见亲戚们
平时被认为懒惰、疏于问候、和亲戚联系不紧密的年轻人,过年期间很少或者不走亲戚的却只占19.11%;36.94%的受访者要与亲戚频繁、大量地来往互动;43.95%的受访者表示过年肯定要走亲戚,不过不会很频繁,大家见见面就好。
网上多得是轰轰烈烈的“断亲”宣言,仔细阅读后却能发现,网友们反对的并不是家族成员的团聚,要“断舍离”的也绝对不是宝贵的亲情,而是旗帜鲜明地排斥无效社交和亲戚说教,拒绝攀比、闲言碎语带来的负面情绪传递。简而言之,年轻人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春节期间,约六成受访者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陪伴老人,约四成受访者的时间主要花在亲戚聚会上。而在2021年本版面向402位受访者的调查中,看电视、刷手机、下厨房才是春节期间时间耗费最多的前3项活动。时间和经历正在重塑人们对生活价值的取舍,从对自身休闲生活的全心重视到推崇孝道精神、关爱家族尊长,年轻人的转变更快、更迅速,也更果断。陪伴,是最珍贵的礼物;老人,是家庭的核心。受访者不仅继承了春节民俗生活的精髓,也继续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和亲戚们过年聚会时,人们主要的消遣方式还是聚餐(50.32%)和聊天(49.04%),看电影(31.85%)和各自刷手机(28.66%)也占用了不少精力,其他诸如刷剧、逛街、旅游、唱歌、玩游戏等活动占比则相对较低。
就算不“走动” 家人也包容